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4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483篇
林业   509篇
农学   604篇
基础科学   357篇
  2033篇
综合类   3933篇
农作物   382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402篇
园艺   418篇
植物保护   61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旱地果园咋深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地区春季土壤解冻后,常常会看到果农在果园大锨深翻,这种做法足不科学的。首先,这样做铲断了大量分布在表层30cm以内的毛细根,影响短枝和花芽的分化形成。其次,由于此时春早严重,深翻后的果园土壤裸露在阳光下,蒸发量加大,使果园更旱,加速根系的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园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82.
运城市是山西省苹果主产市,苹果栽培面积一直稳定在14万hm2,占山西省苹果总面积的44%,2001年运城市苹果总产量为180万t,占山西省当年苹果总产量的69%,其中红富士苹果产量约占当年苹果总产量的66%.  相似文献   
83.
通过12a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冬小麦—大豆轮作(或休闲)种植制度下,0~400cm土娄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氮的表观利用率特别低,仅0.51%,氮肥配施钾、磷肥,氮的表观利用率为25%~35%,氮磷钾平衡施肥及配施有机肥,氮的表观利用率达到50%;施N肥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移,旱地土娄土长期单施化学氮肥或氮钾、氮磷、氮磷钾肥使土壤NO-3-N大量积累和淋移;氮磷钾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能有效地缓解土壤对硝态氮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84.
旱地地膜小麦研究成效和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及建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1995-1996年度陇东旱干旱年份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有效地减少了播种到拔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具有超常的增产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5.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析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及露地栽培3种不同处理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 境、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 水分利用率,调节土温、湿度,协调水热资源利用的同步性;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 别是速效钾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从而 防止玉米早衰,增加穗重,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87.
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胡麻轮作序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2012-2016年通过4年定位试验,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胡麻频率下的轮作序列(F:休闲;PWFW:25%Flax、马铃薯-小麦-胡麻-小麦;WFWP:25%Flax、小麦-胡麻-小麦-马铃薯;FWPF:50%Flax、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WPFF:50%Flax、小麦-马铃薯-胡麻-胡麻;FFFF:100%Flax、胡麻-胡麻-胡麻-胡麻)对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TO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不同轮作序列和低胡麻频率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层<0.25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TOC和POC含量,而随胡麻频率的增加三者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25%Flax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含量较播前和休闲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2%4.04%和9.56%11.73%;土壤有机碳(SOC)较连作显著增加5.95%7.48%。50%Flax处理下胡麻位置对土壤SOC影响显著,且轮作(FWPF)显著高于连作(WPFF)。060 cm土层土壤SOC含量表现为休闲>播前≈25%Flax>50%Flax>100%Flax。与连作相比,轮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TOC和POC含量,呈现表层富集现象。土壤POC含量表现为25%Flax≈休闲>50%Flax>100%Flax。此外,轮作换茬显著增加了土壤MBC含量,且随着胡麻频率的增加,030 cm土层土壤MBC含量逐渐降低。与播前、休闲、轮作相比,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碳氮比,50%Flax(WPFF)轮作序列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互作效应显著。综合来看,休闲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5%胡麻频率的轮作序列利于保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TOC、SOC和POC含量,而50%Flax轮作序列(WPFF)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碳氮比。表明25%胡麻频率的轮作序列均可维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是旱地胡麻比较理想的轮作序列。  相似文献   
88.
王伟  赵冬青 《甘肃农业》2014,(20):44-46
探索太子山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模式与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河县GEF项目实践,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有效遏制了水土资源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为太子山生态功能区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9.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为450~800毫米,年平均气温4.7℃,温差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好多优良的品种很难适应,促使适应生产性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旱地甘蔗地膜覆盖高产栽培选用健康、耐瘠、抗旱良种为核心,深耕栽培、科学种植、地膜覆盖、合理用肥、有效防治病虫草害为重点的栽培技术,进一步优化配组各种实用、先进技术,实现旱地甘蔗双高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