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90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1505篇
林业   2123篇
农学   1035篇
基础科学   1393篇
  3969篇
综合类   10638篇
农作物   661篇
水产渔业   406篇
畜牧兽医   893篇
园艺   406篇
植物保护   916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529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597篇
  2019年   692篇
  2018年   382篇
  2017年   760篇
  2016年   943篇
  2015年   839篇
  2014年   1160篇
  2013年   1237篇
  2012年   1692篇
  2011年   1800篇
  2010年   1478篇
  2009年   1470篇
  2008年   1335篇
  2007年   1395篇
  2006年   1090篇
  2005年   810篇
  2004年   557篇
  2003年   464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海洋鱼类种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燕  陈大刚 《齐鲁渔业》1997,14(2):18-20
中国海洋迄今已记录有3048种鱼类,分属288个科,约占全球海洋鱼类总数的23%,是世界鱼类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种类多样性程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南海高达2050种,但单种资源量小,黄渤海只有327种,但一些单种资源量较多,中国海洋针种以暖水种居多样性的高达87.8%,也有大量暖温种和少数冷温种,但无真正冰水各,中国海缺乏世界级的高产渔获种类。  相似文献   
992.
金厦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曾是厦门和金门渔民传统的生产渔场。近年来随着两地经济的发展,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的损害逐步加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大损害。显然,两岸携手进行该海域的海洋生态养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该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厦门和金门多年来开展的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及其效果,提出两岸携手养护厦金海域渔业资源的合作机制,并建议合作开展海洋环境质量调查,渔业生产现状调查,增殖放流,鱼类栖地再造,划设渔业资源保护区等工作。  相似文献   
993.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自三峡库区干流木洞、涪陵、云阳和秭归江段的38种鱼类进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计算鱼类营养级并构建了鱼类连续营养谱。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δ15N值平均值为11.02‰,变化范围为5.31‰~17.79‰。以初级消费者螺类作为基准生物估算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平均营养级为2.67,范围为1.47~4.12。营养级大于4级的鱼类仅有1种,营养级位于2~3级之间的鱼类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0%,其次是营养级大于3级的鱼类,占种类总数的31.6%,不同食性鱼类组合的营养级存在差异。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级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而越靠近大坝的江段食物链长度的季节性波动幅度越大。和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相比,鱼类营养级显著升高且高营养级鱼类的群落结构和营养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拥有较高营养级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在库区干流逐渐扩张并成为优势种,其可能对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相似文献   
995.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are often promoted as tool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s well as for fisheries management. Despite increasing evidence of their usefulness,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the optimal design of MPAs, in particular concerning their function as fisheries management tools, for which empirical studies are still lacking. Using 28 data sets from seven MPAs in Southern Europe, we developed a meta‐analytic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otection on adjacent fisheries and asking how these effects are influenced by MPA size and age. Southern European MPAs showed clear effects on the surrounding fisheries, on the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target species, but especially on the CPUE of the marketable catch. These effects depended on the time of protection and on the size of the no‐take area. CPUE of both target species and the marketable catch increased gradually by 2–4% per year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at least 30 years). The influence of the size of the no‐take area appeared to be more complex. The catch rates of the entire fishery in and around the MPA were higher when the no‐take areas were smaller. Conversely, catch rates of selected fisheries that were expected to benefit most from protection increased when the no‐take area was larger.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PA size on its export functions and suggest that an adequate, often extended, time frame b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and the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MPAs.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主要根据1996~2004年福建海区历次渔业资源专题调查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以及1990~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福建海区拖网、张网、流剌网、灯光围网等主要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拖网、张网等作业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强度尚未有效遏制,资源结构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利用的方向发展。并提出控制海区捕捞强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加强福建海区主要作业生产动态监测力度、加快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的步伐等渔业资源管理、养护和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997.
998.
草海高原湿地湖泊水质时空变化及水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草海湿地污染治理及保护提供依据。在草海湿地湖泊设置了15个采样点,于2014年8月、11月和2015年1月、4月,分4季进行水样采集。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草海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基于营养状态对湖泊水体进行了分区。研究表明:(1)草海TP、TN、CODMn、Chl-a 4种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在春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浓度分别达到0.03、0.98、6.30和0.025 mg/L,空间分布呈现由东至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草海入水口及码头区域要明显高于湖泊其他区域。(2)草海湖泊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级别,按4个季度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平均值分为3个区域,A区为东北角入水口及西海游客码头,长年处于富营养状态,为富营养状态区,53.9≤TLI≤63.0,水质处于Ⅳ与Ⅴ类等级;B区为临近县城及入水口区域,季节性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状态区,41.2≤TLI≤46.6;C区为草海湖泊中心延续到阳关山的下游出水口区域,为贫中营养状态区,35.8≤TLI≤39.7;B区和C区水质全年为Ⅲ类等级。(3)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以Chl-a、TN为主,A区形成的主因是城市污水注入,B区形成的主因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和农药、化肥施用量是治理草海湖泊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9.
福建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该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226种,其中桡足类114种,占总种数的50.4%,以广盐高盐亚热带和热带种为主。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90.3mg·m-3,夏季为150.8mg·m-3,春季总生物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期次之,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最低,密集区不明显,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且密集区明显;在调查海区总生物量起主导作用的优势种为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微陀隆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其密集区基本上是各种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一直保持优势种地位有普通波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等,生物密集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00.
为客观评价环渤海13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验证雷达图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指数在渤海近岸海域水质评价中的作用,基于渤海195个监测站位3、5月两次实测水质数据,选取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和石油类物质作为评价因子,对环渤海主要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渤海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总磷,其次为石油类物质;葫芦岛、秦皇岛、大连和烟台的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较好,而位于辽东湾北岸辽河口附近的盘锦、锦州、营口以及位于莱州湾西侧的滨州的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较差;3类水质综合指数对海水中盐度和悬浮物浓度敏感性较强,且相互之间及其与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所选择的3类水质指数能够真实反映渤海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本研究将为渤海水质评价与综合治理成效评估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