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4篇
  48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100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03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收集海南不同盐碱地的土样进行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微生物分离,对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并克隆其抗菌蛋白基因.结果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能力的细菌LXl,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发现LX1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中粗蛋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过Sephacryl S-200HR柱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了其中抑菌作用最强的抗菌蛋白.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抗菌蛋白与B.amyloliquefaciens FZB42内切葡聚糖酶同源性最高.根据质谱结果克隆了该抗菌蛋白的编码基因,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B.amyloliquefaciens FZB42的内切葡聚糖酶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芽孢杆菌LX1可作为潜在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的生防制剂,其抗菌蛋白基因也可通过遗传工程应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2.
酶促褐变是香蕉加工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非硫安全高效抑制剂的筛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美拉德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简称MRPs)展示了其良好的抑制酶促褐变的能力,然而美拉德产物分级组分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透析处理得到大于和小于3 500 u的分级组分,比较其抑制香蕉酶促褐变的相关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MRPs中,MW>3 500 u的MRPs具有较好的还原力,MW<3 500 u的MRPs具有较好的DPPH·清除率、螯合铜离子能力以及抑制多酚氧化酶酶活的能力。MW<3 500 u的MRPs对游离酶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198 mmol/L和1.508 mmol/L,抑制类型属于混合型抑制。  相似文献   
23.
香蕉枯萎病化学防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试验研究中,采用在香蕉枯萎病杀菌剂掺入农用保水剂,并用于接种了FOC4的香蕉盆栽中,进行保水剂对杀菌剂的药效保持情况的试验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得到使用保水剂和不使用保水剂的杀菌剂在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保水剂能够较好的保持住杀菌剂药效,延长有效期,从而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另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4.
香蕉枯萎病防治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对外检疫性病害,世界各生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一种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本文重点阐述了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5.
云南河口香蕉黄化束顶病研究:Ⅰ.症状与发病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连续六年的田间定点调查与研究认为发生在云南河口及其邻近县市香蕉上的黄化束顶病不同于已往记载的BBTV所致的香蕉束顶病。病株新抽叶短小、窄、叶缘失绿黄化或整叶白化;假茎外表面紫红色;果穗从假茎中不能或部分抽出;根部着生根结。病株地上部发病高峰表现在植株进入快速生长而原根系已腐烂、新根尚未形成的春季,而夏末秋初为根结形成高峰。健株根围接种根结线虫后表现典型的黄化束顶症状。田间增施氮肥加重发病,香蕉宿根年限越长病情愈重。连作地、熟地、旱作地分别较轮作地、荒地以及低洼稻作地的发病率高。部分病株进入雨季或移植长期隔置的香蕉土壤中能恢复正常生长。病害的自然传播与土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香蕉茎尖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香蕉(Musa spp. ) 为试材, 对其离体培养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定芽在MS + 3.0~5.0 mg/L 6-BA + 0.1 mg/L NAA的培养基上分化较好。香蕉茎尖超低温保存较佳体系是: 2.0~3.0 cm的茎尖在含0.4 mol/L蔗糖培养基上预培养2 d, 剥取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长1.0~1.5 mm) , 室温(25℃) 下装载液(MS + 2 mol/L甘油+ 0.4 mol/L蔗糖) 装载20~30 min, 然后用玻璃化溶液( PVS2 ) 于0℃下处理40 min, 换1次PVS2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至少1 h后, 在40℃水浴中化冻90 s, 用1.2 mol/L蔗糖培养液洗涤2次, 每次10 min, 然后转入含0.3 mol /L蔗糖的MS培养基上,暗培养10~15 h后转移到含0.5 mg/L 62BA的MS培养基中, 暗培养1周后转移到正常光下, 3个香蕉品种(巴西蕉、广东香蕉2 号、广东粉蕉1 号) 的成活率分别为75.9%、40.0%和69.6% , 再生率分别为63.4%、35.0%和63.4%。再生植株生长和分化正常, 生根后可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27.
香蕉茎尖滴冻法保存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香蕉茎尖滴冻法超低温保存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装载后, 细胞液泡化程度降低, 出现质壁分离。脱水处理使质壁分离程度加重, 原生质体浓缩, 一部分细胞的细胞壁、膜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 也有小部分位于分生组织区域的细胞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程度不深, 在恢复培养时会自动修复, 并再生出植株。细胞严重伤害主要发生在脱水处理过程中, 冷冻环节基本上不产生新的损伤。讨论了上述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8.
1-甲基环丙烯对高温下香蕉果实后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蕉果实为试材,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对高温逆境下香蕉果实后熟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35℃高温下贮藏的香蕉果实出现了明显的青皮熟现象,而0.5μL/L的1-MCP处理24h后可显著抑制高温下贮藏果实硬度的降低,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同时有效地延迟了果肉中淀粉酶活性升高、淀粉含量下降及可溶性糖含量上升。1-MCP处理果实于35℃下贮藏9d后移入20℃环境,进一步延缓了这些后熟生理变化。1-MCP和高温均抑制了果皮叶绿素含量下降,因此1-MCP处理减轻了香蕉热害的程度,延长了果实在高温下的贮藏寿命。  相似文献   
29.
香蕉A基因组品种间遗传关系的SSR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SSR技术,对32个香蕉A基因组类型品种(系)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40对SSR引物在32个品种(系)中分别扩增带数在3~15个,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2.99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00~0.88,平均0.62。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00%~34.27%,平均12.45%,大多数品种间的遗传变异非常有限,但也存在着遗传差异突出的品种:FHIA25、Yangambi KM5、Pisang Jari Buaya、Rose和皇帝蕉。依据26%的遗传距离,除了FHIA25和Pisang Jari Buaya单独化成1组外,其它30个品种可以分为2组:品种间遗传差异相对较高的组I和品种间遗传差异相对较低的组Ⅱ。Williams与引进的洪都拉斯3号、M931之间,洪都拉斯1号和洪都拉斯2号之间,高脚青芽蕉和高脚顿地雷分别没有区分开来,这可能是同物异名,也可能是同一品种未能分辨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30.
采用RACE-PCR的方法首次在香蕉中获得一个柠檬酸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经序列测定和Blastx比对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885bp,编码513个氨基酸残基,具有植物柠檬酸合酶基因的特征结构域,并与其他植物来源的乙醛酸循环体的柠檬酸合酶具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将其命名为MaGCS(Musa glyoxysomal citrate synthase),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预测其理化性质及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