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7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草果叶斑病和枫香干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姜叶点霉(Phyllostictazingiberi)引起的草果叶斑病和由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引起的枫香树干腐病。姜叶点霉寄生在草果上和茶子葡萄座腔菌寄生在枫香树上都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两种病害均有症状和病原物的描述和形态图。  相似文献   
172.
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昆  李晓军  张勇  王涛  李军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3,39(1):133-136
为明确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苹果主要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4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对14个菌株的EQ50值分别在0.011 1~0.125 1、0.040 8~0.295 5、0.086 8~0.578 3 μg/mL之间.菌株YY03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低,EC50为0.125 1 μg/mL,TA01对其最敏感,EQ50为0.011 1 μg/mL,苯醚甲环唑对TA01的毒力是YY03的11.27倍;丙环唑对菌株QX03的毒力是YX01的7.24倍,戊唑醇对菌株QX02的毒力是TA01的6.66倍.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3.
为探索能高效、安全防控采后贮藏期苹果轮纹病的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韭菜挥发物对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采后苹果轮纹病的防控作用,并通过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韭菜挥发物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效应。结果表明,韭菜挥发物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不同浓度挥发物的抑制率为85.57%~100.00%;韭菜挥发物能造成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畸形。韭菜挥发物也能显著抑制采后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其防控效果达53.42%~100.00%。韭菜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硫化物,在离体情况下3种主要硫化物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500μL/L和250μL/L二甲基三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在整个试验期间均能完全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其中二烯丙基三硫醚的抑制率最高,在62.5~500μL/L范围内其抑制率高达66.25%~100.00%。表明韭菜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这可能是韭菜防控苹果轮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4.
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slaricina(Sawada)Snang]的寄主抗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抗病良种筛选研究中得出:(1)落叶松枯梢病多发生于6~25年生幼林和成林,不同品种、品系、种源的抗病性不同、同一品种、品系、种源的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发病不同;(2)东北地区落叶松品种、品系抗病序列为日5、日5×兴12、日5×兴9、兴12×日5、兴6×兴9、日12、兴9×日76-2、长78-5、长78-15、兴13×兴9。长白落叶松种源抗病序列为小北湖、白刀山、白河、大石头、和龙、汪清、天桥岭、黄泥河;(3)综合抗性、生长量、形质三项指标.筛选出日×兴、兴×日、日×长、日5×兴12、兴12×日55个品系为抗病优良品系,小北湖长白落叶松为抗病良种种源。在抗病机制研究中确定了当年枝梢钾、锰含量低时则抗病,健康落叶松品种、品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与抗病性关系不明确,但患病后POD则发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75.
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苹果轮纹病病果以及大樱桃流胶病枝条木质部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苹果轮纹病菌,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不同结构类型的杀菌剂对7株轮纹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所试杀菌剂对7个菌株的毒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和嘧菌酯.菌株不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不同.所有菌株对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相对都比较敏感,EC50值均小于1μg/mL,最敏感菌株与耐药性最强的菌株间EG0值分别相差7.5倍、13.67倍、9.14倍.所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稍差,EC50值介于0.51~2.27 μg/mL.嘧霉胺和嘧菌酯对所试的7个菌株均表现较低的毒力,不能作为轮纹病菌的防治药剂.仅菌株1010对嘧霉胺的EC50值=0.02 μg/mL<1 μg/mL,但其回归方程的b值很小,EC95值达到2.95×104 μg/mL,也失去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6.
本实验在我国的多种树木上采集了56个溃疡病标本,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ISSR技术)研究病原菌.通过徒手切片和石腊切片观察,供试病原菌有性型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无性型特征与国外所报道的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一致.根据ISSR技术得到的系统树显示,供试菌株与国外提供的F. aesculi (有性阶段为B. dothidea)菌株以100%相似性聚为一类.因此,实验采集的树木溃疡病菌是B. dothidea,其无性型不是Dothiorella gregaria,而是F. aesculi,故应使用F. aesculi作为B. dothidea的无性型名称.此外,通过国内的B. dothidea和国外已发表的B. ribis的特征对照,发现二者确实不同:B. ribis的分生孢子宽度大于8.0 μm,L/D值的平均值小于2.6;而本实验测量的B. dothidea的分生孢子宽度在6.2 ~7.6 μm之间,L/D值的平均值在2.9 ~3.6之间;ISSR所得系统树也显示二者属于不同的种.所以B. dothidea和B. ribis是两个不同的种,而不是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77.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系统分类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论述了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Ces. & De Not.)及其无性型的系统分类现状.首先概述了Botryosphaeria真菌模式种的建立及无性型分类的演化过程,主要介绍了B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的一个重要观点:即Botryosphaeria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系统发育单元的集合,其无性阶段可能分别对应于色二孢属(Diplodia)和壳梭孢属(Fusicoccum).同时介绍了真菌多无性型(pleoanamorphy)、同等无性型(synanamorphs)概念和Fusicoccum真菌座腔壳砖隔孢属(Dichomera)同等无性型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一些重要有性型种,如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多主葡萄座腔菌(B. ribis),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B. parva,B. lutea等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介绍了近年发现的20多个有性与无性型新种.其次介绍了主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其在B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状况.最后通过分析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讨论了今后我国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8.
179.
Botryosphaeria diebac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rapevine trunk diseases in the world. In this study, two grapevine trunk diseas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grape vineyards in Miyun District of Beijing, where grapevine trunk disease was very severe. The potential pathogens were isolated, purified and identified. Meanwhile this study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athogenicity by Koch’s Postulate,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on the growth of pathogens.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 multi-gene phylogenetic analysis with sequences of ITS, EF-1α and TUB, four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Lasiodiplodia citricola, which was the causal organism of grapevine Botryosphaeria dieback. Moreover, the pathogen was able to grow between 10-40 ℃.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mycelial growth was 30 ℃, and it grew rapidly under full ligh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grapevine Botryosphaeria dieback disease on grapes caused by L. citricola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0.
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licylicacid,SA)、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L-精氨酸(L-Arginine,L-Arg)、亚精胺(Spermidine,Spd)和山梨醇(Sorbital,Sor)处理猕猴桃果实,24 h后接种浓度为1×106 conidia·mL-1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孢子悬浮液,5 d后测定病斑大小,研究上述外源物质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葡萄座腔菌的效应。结果表明:SA、EBR、L-Arg、Spd和Sor的最佳诱导浓度依次为0.01 mmol·L-1、0.005 mmol·L-1、1 mmol·L-1、1 mmol·L-1和0.1 mmol·L-1,其病斑直径显著小于对照,诱导效果分别为18.06%、18.37%、21.05%、17.83%和16.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