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7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是引起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拿敌稳(75%肟菌酯?戊唑醇)、扑海因(50%异菌脲)、世高(10%苯醚甲环唑)、甲基托布津(70%甲基硫菌灵)、百泰(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5种杀菌剂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均有较强的毒力,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值依次为0.1439μg/mL、0.1502μg/mL、0.1795μg/mL、0.2640μg/mL和0.9466μg/mL;对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依次为0.0893μg/mL、0.2228μg/mL、0.1320μg/mL、0.4034μg/mL和0.7922μg/mL;杀菌剂翠贝(50%醚菌酯)则对两种病菌的毒力很弱,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分别高达7890.7μg/mL 和12881.0μg/mL。  相似文献   
42.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猕猴桃果腐病的病原菌。为了给猕猴桃果腐病田间药效试验提供备用药剂,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11%的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43%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和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对葡萄座腔菌具有强毒力,EC50分别为0.0225 礸/mL、0.0490 礸/mL、0.0798 礸/mL和0.1494 礸/mL;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4%腈苯唑悬浮剂、44%精甲?百菌清悬浮剂和2%春雷霉素水剂,对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强的毒力,EC50各为0.5275礸/mL、0.5796礸/mL、2.4304礸/mL和3.3063礸/mL;2%宁南霉素水剂的毒力最弱,EC50值高达81.4643 礸/mL。  相似文献   
43.
病理解剖和超微结构研究发现,溃疡病菌是在胞间隙和被分解了的细胞壁中穿行的;其对寄主组织最直接的危害是分解并利用细胞壁,破坏寄主组织细胞结构;抗病的毛白杨在被病菌侵害后,细胞内形成高电子密度的羽形结晶状沉积物,细胞壁膨胀而不疏散,而感病的北京杨和中抗的陕林4号杨在被病菌侵害后,细胞内并不形成类似毛白杨的沉积物,它们的细胞壁因侵染而变得膨胀且松散,毛白杨与北京杨、陕林4号杨在细胞壁结构上的不同,可能是毛白杨产生抗病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
为建立快捷、灵敏检测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以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为靶标,设计6条LAMP引物,对其特异性进行检测,优化反应条件并建立苹果轮纹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2株苹果轮纹病菌反应结果呈绿色为阳性,而其它3株对照菌株反应结果呈橙色为阴性,表明了LAMP检测引物的高特异性。优化后的LAMP最佳反应条件:温度65℃、扩增时间60 min、FIP/BIP、F3/B3、LF/LB引物终浓度分别为1.0、0.25、0.5μmol/L。LAMP检测方法对苹果轮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了100 ag/μL,是常规PCR检测灵敏度的100倍。田间疑似轮纹病组织检测结果发现LAMP方法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检出率高达68%,而传统分离鉴定方法的检出率仅为24%。表明所建立的苹果轮纹病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尤其适用于基层植保机构对于苹果轮纹病菌的田间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5.
矮化核桃枝枯病病原菌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省洛阳地区核桃枝条一种新病害的病原种类,对采自田间的典型症状枝条进行了常规组织分离,对单孢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rDNA 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随着色素的积累,由中心向边缘变为灰绿色,再变成墨绿色,最终全部变成黑色;气生菌丝棉絮毛状,菌落边缘不整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呈黑色小粒状,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深褐色,具孔口;分生孢子梗短缺,无色,杆状,末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纺锤形,无色,无隔,基部钝圆,顶部稍尖,单孢(24.5~29.0)μm×(4.8~7.5)μm。离体枝条接种结果表明,该菌能侵染核桃枝条引起与田间相同的症状。据此将分离物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46.
为进一步研究苹果枝干对轮纹病的抗病机理,以红玉×金冠杂种后代中表现不同抗病性的杂种实生树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病性的实生树枝条皮孔密度差异,接种轮纹病菌丝后枝条皮层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接种点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对20份不同抗性实生树1年生枝条皮孔密度的调查表明,在本分离群体内,皮孔密度与抗病性未见显著相关性。对苹果枝干轮纹病抗病、感病的杂种实生树进行接种,菌丝均可从皮孔侵入,但抗病的杂种实生树表现为致瘤性弱。接种病原后抗病和感病材料均会导致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但抗病材料木质素的增加量显著高于感病材料,表明木质素含量的激增与抗病性相关。金冠×红玉杂种后代中抗病单株的抗病性并非表现为抑制病原菌丝侵入,而表现为侵染后,通过诱导皮层木质素积累,抑制病原菌丝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相似文献   
47.
苹果轮纹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50处于0.206 7~9.066 5 mg/L之间,平均为3.883 6±2.097 9 mg/L,与甲基硫菌灵对5个野生海棠菌株的EC50平均值3.041 3±0.296 5 mg/L无明显差异。正态检验表明,76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符合近似正态分布,山东省未出现产生抗药性的苹果轮纹病菌菌株,EC50平均值3.883 6±2.097 9 mg/L可作为苹果轮纹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48.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为71.42%,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分离频率分别为14.28%。经致病性测定,上述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健康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枝条发病,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在山核桃上发现的B.obtusa和B.fabicercianum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9.
苹果轮纹病室内快速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高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的苹果轮纹病室内评价方法,选用分离菌株Slg08O3-1-1-1菌饼分别对离体富士苹果两年生枝条以及当年生嫩梢、叶片和成熟果实4种材料进行接种,并对试验结果和接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有伤和无伤条件下各接种材料接种无菌PDA块均不发病,接种病菌仅在有伤情况下致病;枝条烫伤接种发病最慢且病斑最小,嫩梢针刺1针接种较叶痕接种发病明显;1针及10针刺伤接种叶片正、反面,正面1针刺伤接种发病较快且一致;果实去除果皮接种较1针、10针刺伤后接种发病显著.用4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验证,发现4种离体材料均能验证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且结果与田间无伤接种当年生新梢一致.说明4种离体材料均可准确、快速评价苹果轮纹病,其中正面针刺1针接种叶片的方法最优.  相似文献   
50.
对引起的树木溃疡病的病原菌B otryosphaeria属及其相关无性态的分类演化、形态特征和寄主种类、分布及危害进行了归纳,并提出其在分类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