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88篇
农学   90篇
基础科学   66篇
  258篇
综合类   681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扶贫模式的作用机理与评析--以新疆以工代赈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以工代赈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评析为实证基础,从区域系统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扶贫模式的作用、实现成效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和阐述了扶贫模式作为一种外部推动力,如何实现将外生性资源转化为贫困人口和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扶贫过程成为增强社会资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养殖水体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养殖水体沉积物中的氮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以有机态氮为主(70%~90%)。无机态氮主要有NO3--N、NO2--N和NH4 -N,其中以NH4 -N为主。各形态的氮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随距污染源的远近而有小到大变化;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则是:NH4 -N随沉积深度的增加含量增大,NO3--N随沉积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小,而NO2--N随沉积深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对创新我国渔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分散经营的渔业生产组织方式已成为制约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渔村经济发展和渔民收入提高的关键性因素,要摆脱“三渔”困境,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渔业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变革,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家庭分散经营的渔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芳香族化合物估测反刍动物采食量的潜力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综述了芳香族化合物的发现过程、反刍动物饲草料、瘤胃和尿液中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存在形式.马尿酸是最早从家畜排泄物中发现的芳香族化合物.反刍动物的尿液中排出的苯甲酸几乎完全来源于日粮中的前体物.饲料日粮中芳香族化合物是酚酸、简单酚、香豆素、棉子酚、酚的生物碱、类黄酮、单宁酸和木质素.羟基肉桂酸和安息香酸是维管束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酚类化合物,其在禾本科牧草中的含量远高于豆科牧草,但禾谷类籽实中的含量却很低.瘤胃液和尿液中的芳香族代谢物主要是无酚的芳香酸、酚酸和苯酚,环己烷羧酸是惟一发现的脂环族酸.饲喂不同的日粮饲草料,反刍家畜以马尿酸形式排出的氮量大约占尿氮总量的6%,变化范围为1%~38%.测定尿中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马尿酸对预测反刍家畜的采食量具有重要潜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合成了leptin长形受体(Ob-Rb)反意和正意核酸探针,用原位杂交法研究了5头2-3月龄母猪端脑一些结构内Ob-Rb mRNA的分布定位。结果表明,猪Ob-Rb mRNA分布于大脑皮质、梨状叶、海马、齿状回和杏仁核。大脑皮质和梨状叶内的Ob-Rb mRNA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第Ⅱ-Ⅵ层,分子层偶见标记神经元。海马结构内的Ob-Rm mRNA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海马的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的颗粒层,在海马的始层和齿状回的多形层偶见标记神经元,在海马的辐射层和腔隙层罕见标记细胞。实验结果弥补了猪端脑内Ob-Rb mRNA分布定位资料的空白,为理解leptin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紫菜中无机砷含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紫菜中的无机砷超标问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度法联用技术(HPLC-AFS)对紫菜中砷的形态进行分析,并测定了紫菜中的无机砷的含量。通过分析发现,紫菜中砷主要以一甲基胂酸、二甲基胂酸及砷糖、甜菜碱、砷胆碱等多种形态的有机砷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藻体中,无机砷的含量很少,仅在0.2mg/kg左右。采用HPLC-AFS能进行无机砷的分析测定时,由于三价砷的出峰时间与第1个峰的有机砷化合物出峰时间重叠,采用过氧化氢将其氧化成五价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验证,其加标回收率可达到80.19%,方法的准确性高,回收率符合检测的要求,适用于紫菜中无机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种子数量等特征,探讨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关系及种子库在地上植被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拟为高寒草甸的管理,特别是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围栏样地和中牧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中牧样地(P<0.05);围栏样地、重牧样地、中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重牧 >围栏 >中牧,其中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中牧样地(P<0.05),达4952.7粒·m-2;中牧样地和围栏样地的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之间相似性较低,二者的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Sorense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48和0.44。重牧样地上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严重退化,地上植被群落和土壤种子库均以杂类草物种占优势,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对于有退化趋势的嵩草草甸,适当的围栏并考虑利用本地多年生优良牧草种子进行补播将是有利的;嵩草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0~5cm,且各样地中种子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98.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Eucalyplus)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引种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由于这一地区属台风多发地区,桉树无性系抗风性选择尤为重要.国内外对桉树的抗风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1~3],选育出一批优良抗风无性系: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早在1973年便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个桉树无性系在海南岛沿海地区进行抗风筛选试验,经多次11~12级台风袭击,选育出高产抗风的刚果12号桉(Eucalyplus ABL 12)无性系,其风害率仅为29%~79%,是当时生产应用无性系的148%[4];王国祥等[2]从广西东门林场引入30个桉树无性系到雷州半岛进行抗风性试验,经1994年3号台风的袭击,对风倒、风折率进行了调查,筛选出EC1等8个抗风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但都未对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种植株行距与抗风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1995年陈少雄等[5]仅从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上进行了抗风性探讨.本文试图从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指标及木材密度、造林密度、行间走向等多方面探讨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为桉树抗风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1000.
Deple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or 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et) in mice leads to fetal lethality and placental mal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ynamic change pattern of HGF/c-Met signaling during placent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volvement in the early differentiation of trophoblasts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 we elaborately demonstrated the spatial-temporal expression of Hgf and c-Met in mouse placenta from E5.5, the very early stage after embryonic implantation, to E12.5, when the placental structure is well develop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oluble form of c-Met (sMet) in maternal circulation peaked at E10.5. By utilizing the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model of mouse trophoblast stem cells (mTSCs), we found that HGF significantly promoted mTSC differentiation into syncytiotrophoblasts (STBs) and invasive parietal trophoblast giant cells (PTGCs). Interestingly, sMet efficiently reversed the effect of HGF on mTSC differentiat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GF/c-Met signaling participates in regulating placental trophoblast cell fate at the early differentiation stage and that sMet acts as an endogenous antagonist in this a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