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6篇
农学   65篇
  9篇
综合类   241篇
农作物   91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2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伤后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直、圆柱状、无色、光滑、两头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11~15)μm×(4~5)μm;菌丝体附着胞不规则状,浅褐色,(8~12)μm×(5.5~7)μm。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系统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菌株均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国内油茶上C.siamense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2.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产生镰刀形分生孢子的刺盘孢菌,依据柯赫氏法则、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ereale Manns。病菌分生孢子盘生大量黑色针状刚毛;分生孢子单细胞,镰刀形,无色,(17.43~24.90)μm×(1.99~3.74)μm,平均(22.02±1.80)μm×(2.85±0.36)μm;分生孢子萌生的附着胞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6.23~7.97)μm×(4.98~6.23)μm,平均(7.30±0.52)μm×(5.82±0.48)μm;菌丝生附着胞黑色,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裂瓣状,(7.47~14.94)μm×(4.98~9.96)μm,平均(10.87±1.46)μm×(6.74±1.01)μm。病菌菌丝在5~35℃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离体叶片,23~25℃),菌株蒙-3-1对供试的2个裸燕麦品种和8个皮燕麦品种均具有强的致病性,但不侵染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  相似文献   
10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丙环唑、抑霉唑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柱花草炭疽病菌株CH00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在0.032 3~0.735 2 μg/mL,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使用杀菌剂;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EC50值在1.381 3~3.208 8 μg/mL。  相似文献   
104.
105.
三重PCR检测黄瓜炭疽病菌、菌核病菌和细菌性萎蔫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王伟 《植物病理学报》2014,44(2):129-138
 本试验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黄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和黄瓜细菌性萎蔫病(Erwinia tracheiphila)等黄瓜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体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对三重PCR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进行退火温度优化, 并以3个引物组、Taq DNA聚合酶、dNTP和Mg2+ 共6因素3水平进行多重PCR体系优化, 成功建立了适合黄瓜主要病害的三重PCR最佳检测体系, 即25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0.24 μmol·L-1 CY1/CY2;0.72 μmol·L-1 SSFWD/SSREV;0.336 μmol·L-1 ET-P1/ ET-P2;1 U Taq聚合酶;0.15 mmol·L-1 dNTP;1 mmol·L-1 MgCl2, 最适退火温度为63℃。该方法能够快速从田间黄瓜发病植株和根围土壤中将黄瓜炭疽病菌、黄瓜菌核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萎蔫病菌检测出来, 灵敏度可以达到10 pg·μL-1。  相似文献   
106.
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菌Z-62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茵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大豆蛋白胨3%、FeSO4·7H2O 0.05%、KCl 0.05%、种龄20 h、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30 mL、接种量4%、发酵时间60 h.在该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26,28min,抑菌活性提高了29.4%.  相似文献   
107.
6种杀菌剂对香蕉采后炭疽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东  陈雪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67-8568
[目的]测定6种杀菌剂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和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香蕉炭疽菌的平板抑制率;同时配制终浓度为5、10、50、100、200mg/L施保功进行药效试验。[结果]在PSA平板中,施保克、施保功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可达到100%,好生灵的抑制效果最差。施保功浓度梯度防治效果检验中,施保功浓度为200mg/L时,防治效果就可达到100%。[结论]施保功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使用浓度为100-200mg/L。  相似文献   
108.
大血藤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病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防治大血藤炭疽病,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大血藤炭疽病的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测微尺测量大血藤炭疽菌的孢子大小为5.2~6.5 μm×13.0~33.8 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表明引起大血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大血藤炭疽病,可以通过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来减少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9.
Anthracnose,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spp., is a major disease of cultivated strawberry, Fragaria × ananassa.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Colletotrichum spp. which causes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the southwest of Spain. A survey of the reg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trains isolated were identified as C. acutatum by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ith genus and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species is currently the causal agent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the studied region. The pathogenicity of C. acutatum and C. gloeosporioides strains was evaluated on two principal strawberry cultivars (cvs Camarosa and Ventan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latter being more pathogenic than the former.  相似文献   
110.
茶树油控制香蕉采后炭疽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物提取物对香蕉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以香蕉果实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方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茶树油(TTO)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抗菌活性,并用TTO熏蒸处理接种炭疽病菌的香蕉果实,测定果实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20~40μL TTO能够显著抑制离体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接种炭疽病菌的果实经TTO处理后,病斑直径显著小于未处理果实。另外,TTO处理的果实在常温贮藏10 d后果实果皮颜色和硬度也显著优于未处理果实。初步研究表明TTO在控制香蕉果实采后腐烂和保鲜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