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36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10篇
  31篇
综合类   405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22.
松材线虫侵染对松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为材料,研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1934)Nickle]感染对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酚类物质的影响.两种松树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在发病过程中都有明显增加,并且伴随着酶活性的变化,各种苯丙烷次生代谢产物,如总酚、类黄酮的含量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湿地松在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和酚类物质的积累上的变化比黑松要大些.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寄主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3.
红檵木叶色变化的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在春季新叶初发时,花红叶红,且叶片红艳可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随着叶龄的增大,叶色发生较大变化,在初夏叶色变为暗红色,到了盛夏高温季节,叶色几乎变成了绿色,出现了生产上称之的"高温返青"现象.  相似文献   
24.
锥栗对栗疫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硕 《林业科学》2001,37(Z1):90-93
健康的锥栗(Castanea henryi)皮层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与抗感病性之间不相关.不同抗病性的锥栗品种接种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tttca)后,PAL比活力均上升,接种144 h后,PAL比活力抗病性强的品种比抗病性弱的品种高.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各个时间内,木质素含量都是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绿原酸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之间不呈规律性的相关,从绿原酸对栗疫菌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结果可知,锥栗体内的绿原酸浓度不足以影响栗疫菌.可见,接种后的皮层PAL比活力以及接种前、后的皮层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衡量锥栗抗病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对不同光质条件下长鞭红景天悬浮细胞生物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水平进行检测,探讨长鞭红景天次生代谢和环境调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长鞭红景天悬浮培养细胞生物量变化为S型曲线,6~9 d进入直线生长期,PAL活性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细胞指数生长期急剧上升,至细胞干质量最大时,活性最大,生长停止期时急速下降至初始水平;2)不同光质在较长时间辐射处理下,长鞭红景天悬浮细胞生物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PAL活性也随之不同,其中长时间的红光处理有利于酶活性的提高,但生物量显著低于白光处理.  相似文献   
26.
为确定外源草酸(O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抗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的诱导作用,本研究采用喷雾法将10、20、30、40 mmol·L-1的草酸喷洒在十叶期紫花苜蓿幼苗上,喷雾后7 d测定苜蓿霜霉病苗期病情指数,并分别于喷雾后1、3、5、7和9 d测定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喷雾10~40 mmol·L-1草酸溶液均可降低苜蓿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且随着草酸浓度升高,病情指数由31.1%下降到19.6%,下降了11.5百分点,相对诱导抗病效果呈上升趋势,最高诱抗效果达到50.8%,苜蓿叶片中POD、PAL和SOD的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7.
以北五味子为试材,在转色期分别用400mg/L乙烯利和1 000mg/L脱落酸(ABA)处理果实,研究乙烯利和ABA对北五味子木脂素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色期至成熟处理,对照果实总木脂素和PAL活性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成熟期果实总木脂素乙烯利和ABA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11.08%和15.1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差异显著;CK成熟期果实PAL活性为20.21U·h-1·g-1,乙烯利和脱落酸对提高北五味子果实总木脂素含量和增加PAL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乙烯利和ABA处理的果实PAL活性分别为22.09、22.36U·h-1·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8.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系统研究了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Res)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水杨酸的喷施对葡萄果皮及叶片中白藜芦醇合成的诱导作用及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间的关系,以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酿酒葡萄白藜芦醇诱导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对葡萄白藜芦醇具有显著的诱导效果,在葡萄幼果期诱导率较高,但诱导时间较短暂;而且不同水杨酸浓度对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正相关,其中4mM的水杨酸对葡萄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利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的156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分别接种感病玉米叶片,测定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强毒菌株YC 1~2 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显著降低;接种3~4 d时,PAL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接种5 d时,PAL活性又显著降低。接种弱毒菌株01-23T 1~2 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种3~5 d时,PAL活性上升但差异仍不显著。PAL是玉米抵抗玉米大斑病的一种重要防御酶,在侵染初期,只有降低玉米叶片的PAL活性玉米大斑病菌才能达到成功定殖的目的,可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生化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通过筛菌得到一株野生菌 LLV-6,在诱导剂诱导后利用DL-对羟基苯海因(DL-HPH)为底物经D-海因酶(HYD)和N-氨甲酰-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CAB)两酶水解而获得D-对羟基苯甘氨酸。用LB培养基(含磷酸盐缓冲溶液,pH=7.2)接菌量为0.5%(对数期的菌种),在37℃、200r、pH7.2条件下培养菌种。在培养12h后加入2%的诱导剂并以500μLDMSO作为促溶剂,33h后收集细胞。通过对细胞酶活力的测定,此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酶活力为0.57U/L,比优化前提高了2.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