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2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277篇
基础科学   226篇
  205篇
综合类   1091篇
农作物   242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300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超甜玉米周年性生产性能及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 16个月的周年性生产试验表明 ,在广州地区 ,超甜玉米的最适宜播种期为 2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 8月中下旬 ,且春播鲜穗产量高于秋播 ;在其它时期可以播种 ,但经济产量较低 ;超甜玉米的鲜穗收获期一般是吐丝后 2 6d左右 ;用抽雄到鲜穗收获期的有效积温 (≥ 10℃ )作为超甜玉米鲜穗收获期的标准要比单纯使用持续时间更为准确、科学 ,相应的有效积温为 370℃左右 .  相似文献   
112.
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菜精量播种可省种,省工,壮苗增产,节约种子60%-70%,节约间,定苗用工270-345h/hm^2,增产12%以上,影响油菜播种出苗的因素依次为土壤水分,播种深度,播种量和籽粒大小,要保证油菜出苗整齐,土壤含水量应大于16%,播深1-2cm,播量控制1.5-2.0kg/hm^2。  相似文献   
113.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播种过深(7cm)显著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著。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  相似文献   
114.
"吉菜豆1号"为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培育出的优良菜豆新品种,以其为材料,研究了肥料种类、种植密度、施肥量及播期对其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栽培组合。最终确定本试验条件下,A_2B_1C_2D_1即肥料2(N∶P_2O_5∶K_2O=12∶18∶15),株距40cm,施肥量35kg/667m^2,播期4月28日为最佳栽培组合,并为"吉菜豆1号"在吉林省地区的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以杂交稻和常规稻为试验材料,在苏南常熟、苏中兴化和苏北东海3个试验点同时开展播期试验,探讨迟播迟栽条件下机插稻稳产、增产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试验点水稻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不断下降,生育期延迟且全生育期缩短。分析发现,每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甬优2638依其大穗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优势减小。甬优2638在各稻区均表现出抽穗较早、群体库容大、生物产量高等优势,具有在迟播迟栽生产条件下获取稳产、高产的潜质。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生育期具有较大影响。据此,从安全生育性及稳产角度考虑,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稻区生产的最晚播期进行了初步拟定,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5号的秋播增产潜力,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等3个主要栽培因子对湘春豆25号秋播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x1)、苗前期施复合肥(x2)两因子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苗后期施尿素(x3)主效不显著,与x1,x2互作显著;湘春豆25号翻秋种植适合高密度、高肥力水平下栽培;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产量24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有39个,其主要决策因素取值范围:种植密度57.58~61.51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316.8~427.65kg/hm2,苗后期施尿素202.44~284.34kg/hm2.  相似文献   
117.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迟播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迟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通过三因素裂区试验,设置2个密度水平(210×104和270×104株·hm-2)、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4∶2∶1∶3和6∶0∶2∶2),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茎秆形态特性、化学成分以及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270×104株·hm-2)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低密度(210×104株·hm-2)处理,平均增产2.7%;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上升,而高密度条件下则先增后降。增加播种密度会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降低茎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因此迟播小麦采用270×104株·hm-2密度、225 kg·hm-2施氮量、4∶2∶1∶3氮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8.
对华南124、华南7号、华南205和南植199等4个木薯品种种条在苗床育苗和田间直接扦插繁殖时的生根效果、芽萌发情况进行了比较试验,同时对木薯在育苗移栽后与田间直接扦插种植时植株的成活率也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在采用苗床育苗时,木薯种条的生根与萌芽情况皆优于田间直接扦插,苗床育苗后移栽田间的木薯苗木成活率显著高于田间直接扦插的木薯种条。  相似文献   
119.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 225×10株·hm-2和375×1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 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株·hm-2,产量可达9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20.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壳长(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和泥沙质(粒径120μm)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集中和分散)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底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与泥沙质底质相比,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