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107篇
农学   106篇
基础科学   7篇
  47篇
综合类   794篇
农作物   163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01.
从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区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耐低温原油降解菌YF28-1(8),其降解率为(57.90±3.8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进行初步鉴定,确定该菌株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对原油降解菌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解菌YF28-1(8)对原油中的烷烃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对直链烷烃具有较强的生物降解作用。该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为:初始pH 7.5、温度30 ℃、接种量800 μL,培养8 d后生长量及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吐温80的添加只略微提高了菌株降解率。  相似文献   
10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临界CO_2流体(SFE-CO_2)萃取兔肉腥味物质的条件,确定腥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含量,为兔肉脱腥以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定量加入内标物质2,4,6-三甲基吡啶(TMP),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和感官评价,确定兔肉腥味物质主体成分。【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0℃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7.91%,峰面积为1.58×10~9;当萃取时间为4 h时,提取率最高,为97.83%,峰面积为2.42×10~9;萃取压力为25 MPa时,最高提取率为97.78%,峰面积3.78×108。其中,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不仅影响溶质扩散系数,还影响CO_2流体密度。温度增加时,尽管扩散系数增大,由于CO_2流体密度下降,提取率随之减小。虽然CO_2流体密度在高压下较大,但随着压力增加,可压缩性随之减小,由于扩散系数降低,溶质溶解度下降,因而提取率降低。当萃取时间过长时,一些非挥发性物质被溶出,使得萃取物质总量增加,降低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重。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通过定量加入内标物质TMP,GC-MS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5类,包括醛类、酸类、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和烃类,共计38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 394.25±3.45)μg·kg~(-1))酯类((569.26±1.23)μg·kg~(-1))烃类((471.82±1.11)μg·kg~(-1))醛类((168.46±0.97)μg·kg~(-1))杂环类((86.71±0.64)μg·kg~(-1))。通过计算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的OAV值均大于1,且己酸己醛2-戊基-呋喃戊醛,表明这4种物质对兔肉腥味有重要贡献,而己酸对兔肉腥味的贡献最大。同时,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认为这4种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异味,包括肝脏腥味、草腥味、羊膻味和豆腥味等,感官分析表明萃取物有明显兔肉腥味。【结论】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可行,为研究兔肉腥味提供了新的提取方法。其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3 h,温度40℃,压力25 MPa。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开展我国不同产地杜仲、紫苏和亚麻种子油的亚麻酸成分评价,为进一步筛选和培育优良亚麻酸作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索氏提取和GC-MS法,对11个产地的亚麻、7个产地的紫苏及10个产地的杜仲种子的出油率及α-亚麻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的种子亚麻酸含量差异显著,最高为湖北十堰杜仲种子油(61.49%),其次为吉林延边紫苏种子油(59.92%),最低为山西大同亚麻种子油(48.09%);干重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吉林延边紫苏种子(230.1 mg/g干重),最低为云南邵通杜仲种子(140.4mg/g干重);不同品种作物的出油率差异显著,亚麻和紫苏种子平均出油率分别为35.21%和36.80%,显著高于杜仲种子(26.40%)。[结论]在亚麻酸产业开发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之间的种子品质差异性。内蒙古亚麻、长春紫苏和湖北杜仲种子油是最经济实惠,又能满足食用健康的油品,故提倡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索分析油茶子萃取物的组分。[方法]以油茶子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油茶子进行萃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萃取物的组分。[结果]油茶子的超临界CO2萃取产率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与萃取压力呈正相关,在同等条件下压力越大,产率越高。从HPLC和GC-MS图谱分析,不同方法萃取的油茶子的化学组分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通过对油茶子的超临界萃取物进行测试,为油茶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藏药曲玛孜2种基原植物西伯利亚蓼和小大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藏药曲玛孜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从藏药西伯利亚蓼挥发油中共鉴定19个成分,包括萜类、芳香化合物、脂肪烃类等,其中主要含有植醇(35.81%)、植酮(13.28%)、萘(4.79%)、亚麻酸甲酯(3.46%);藏药小大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Z,E)-2,13-十八烷二烯-1-醇(29.99%)、大黄酚(15.18%)、萘(13.98%)、棕榈酸(7.00%),结构类型涉及脂肪醇类、蒽醌类、萜类等29个成分。[结论]藏药曲玛孜2种基原植物西伯利亚蓼和小大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组成相差较大,该研究为揭示曲玛孜品种整理、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海南白花含笑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海南产白花含笑叶中的挥发油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白花含笑叶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方法对所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测试。结果显示:从白花含笑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49种物质,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43%,其主要成分为(+)-1(10)-马兜铃烯(13.06%),桉叶醇(12.01%),榄香醇(9.76%),5,7-二乙基-5,6-癸二烯-3-炔(9.11%),以及2-苄基-4,5-二氢-1H-咪唑(7.57%)。研究结果明确了海南产白花含笑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白花含笑在医药、林业和化工等各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选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林龄木麻黄根、根际土壤及凋落物的水浸提液进行了检测并分析比较。发现鉴定出的物质主要为酸、酯、烷、醛、酮、酰胺及酚类等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林龄木麻黄样品中鉴定出的共有物质主要有7种,而鉴定出的特有物质有52种。这些物质主要来自木麻黄的凋落物中,根中检测出的种类次之,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在不同林龄不同部位的浸提液中占的比重较大,植物产生这些有机物与体内物质分泌途径、微生物作用以及木麻黄自身生长需要有关。这几十种物质究竟是否对木麻黄产生自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建兰花香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建兰花香成分,为中国兰花花香成分的分析提供依据。以建兰品种‘小桃红’为试材,采用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小桃红’花香成分。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运用极差分析,结果得到‘小桃红’样品前处理优化条件是鲜重为0.6 g,萃取时间为60 min,手柄刻度为4 cm,解吸温度为250℃;将正交试验样品前处理优化条件运用于花香成分分析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35种,占总百分含量的99.499%,其中,酯类物质含量最多,达到83.155%,是建兰品种‘小桃红’的主要香气成分,其次为醇类,占10.710%;烷类占1.944%;萜烯类占1.713%;酸类占1.659%;酮类占0.319%。结果表明建兰主要花香成分为茉莉酸甲酯(21.563%)、茉莉酮酸甲酯(19.628%)和金合欢醇(10.710%)。  相似文献   
109.
小蓬草鲜叶正己烷提取物化学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鲜叶正己烷提取物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化学组分中右旋-柠檬烯相对含量(50.09%)最高,其次是(顺,顺,顺)-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5.71%),再次是顺-3,7-二甲基-1,3,6-辛三烯(罗勒烯)(11.21%)。小蓬草鲜叶正己烷提取物化学组分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占69.89%),右旋-柠檬烯是小蓬草鲜叶正己烷提取物化学组分的主要特征成分之一。柠檬烯是香料,又是具有化感潜力的物质,小蓬草可以作为开发植物精油或植物源除草剂的植物资源,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苹果绵蚜对不同苹果品种枝条的选择及与挥发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苹果绵蚜与苹果树的互作关系,用Y形嗅觉仪测试该虫对不同苹果品种枝条的嗅觉反应,顶空萃取枝条挥发物,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在寄主选择时,能被不同品种苹果枝条气味吸引;对珊夏的趋向性最强,平均选择率为71.25%,其次是短枝富士、乔纳金、腾木1号,平均选择率均在60%以上;对首红的最弱,平均选择率仅为56.75%.珊夏枝条挥发物主要成分(E-3-己烯-1-醇、甲酸己酯)的相对含量(14.74%,9.52%)均多于其他品种;首红枝条挥发物主要成分(4-甲基-1,3-戊二烯、乙酸叶醇酯)的相对含量(16.37%,10.27%)均多于其他品种.初步确定,E-3-己烯-1-醇、甲酸己酯可能是对苹果绵蚜有较强引诱作用的重要物质;4-甲基-1,3-戊二烯、乙酸叶醇酯不是引诱苹果绵蚜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