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8篇
农学   54篇
  20篇
综合类   290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为揭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表皮蛋白(cuticular protein,CP)基因在其生长发育及应对药剂胁迫中的作用,克隆棉铃虫2个CP基因CP22CP1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甲氧虫酰肼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棉铃虫3龄幼虫的表皮形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药后CP22CP1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CP22和CP14的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570 bp和393 bp,分别编码189个和130个氨基酸;CP22和CP14都具有1个几丁质结合域,属于CPR家族RR-1亚类;CP22CP14基因均在棉铃虫5龄幼虫表皮中表达水平高;这2个基因在棉铃虫幼虫期的表达水平高于在卵期、蛹期和成虫期的表达水平,且在4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在蜕皮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甲氧虫酰肼处理后棉铃虫3龄幼虫表皮黑化、皱缩,发生蜕皮异常,显微观察显示其内外表皮分离,真皮细胞解体;甲氧虫酰肼处理后24 h和48 h,棉铃虫CP22CP1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棉铃虫CP22CP14基因参与棉铃虫幼虫蜕皮,并且响应甲氧虫酰肼胁迫,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潜在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702.
昆虫唾液在成功取食寄主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有关植食性昆虫唾液(反吐液)的研究多集中在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上,鲜有涉及唾液免疫因子的研究.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在病原物的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昆虫重要的免疫因子.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已报道的凝集素种类至少有8种,但其唾液中是否存在凝集素却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与鸡血红细胞的血凝...  相似文献   
703.
704.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05.
李胄  唐保善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0):1554-1558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降水量对其种群数量具重要影响。采用连续10a棉铃虫第2代和第3代的百株卵量与同期降水量指标资料,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出10个预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的降水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百株卵量的特征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好,历史符合率为70%;而第3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差,历史符合率为40%。由于入选因子均为前兆因子,因此,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区域棉铃虫发生程度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706.
棉铃虫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农业害虫,同时也是教学和科研中常用的实验昆虫。人工饲养过程中常因管理操作不当,使种群难以为继。本文根据多年实验室饲养棉铃虫经验,分析了继代饲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棉铃虫室内继代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7.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对采集得到的山东省14个棉铃虫种群共109个样本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mt COI)及亚基I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mt COII)基因片段测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其在山东省的种群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棉铃虫mt COImt COII基因拼接(1 306 bp)共有18个单倍型Hap1~Hap18,其中Hap2和Hap3单倍型包含的个体数量最多,分别为37个和20个。莱阳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1.000,莱西种群的核苷酸多态性最高,为0.004 5,14个棉铃虫种群的总体固定系数FST值为0.028,说明棉铃虫种群之间几乎没有遗传分化。GENEPOP分析表明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棉铃虫遗传分化较低,各地区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708.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发生的影响,通过收集2008—2019年全国范围、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及华中地区7种寄主植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和其他粮食作物)上棉铃虫成灾面积及各地区平均温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种群的发生程度。结果显示,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寄主植物上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增加,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降低。玉米(全国范围、华北地区)、花生(全国范围、华中地区)及蔬菜(华东地区)上棉铃虫成灾面积随着温度距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但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随着温度距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如全国范围内,在玉米和花生上,2014—2019年棉铃虫成灾面积均显著高于2008—2013年,其增加比率分别为24.0%和34.3%;在棉花上,2014—2019年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低于2008—2013年,其降低比率为62.0%。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显著增加了玉米、花生及蔬菜上棉铃虫成灾面积,而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的降低主要受转Bt基因棉花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