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民生一词的演变及其赋予的时代内涵入手,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方面是如何肩负起社会教育职能这一历史使命与重任的.  相似文献   
52.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53.
举生态和民生大旗 走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甘肃省林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并重的林业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生态建设机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林业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受历史、自然、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针对当前甘肃省特色林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与困难,建议进一步转变林业发展观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生态与民生兼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54.
为缓解生态保护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本文以河北省青崖寨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研究分析当地农户生态补偿意愿与生计资本.结果 表明,保护区农户平均生态补偿意愿期望值为4148元/hm2,农户需求的主要补偿方式为现金补偿,其次为政策补偿和实物补偿,技术补偿需求度最低.农户政策补偿需求最高的两项分别为...  相似文献   
55.
56.
为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户生计改善的影响,基于对宁夏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9个县的628户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户的网络信息利用行为特点,研究了农民的生计改善与信息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信息化建设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增加了农民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改善了医疗和健康状况,丰富了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收入。基于当前农户的利用行为特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9.
王成超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15-319
针对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本文以鲁中南沂蒙山区B村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和对比分析方法,对该村农户生计行为变迁过程及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计行为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变迁规律及结果;而21世纪初期以来该村农户生计行为本地非农化主要是社区增权的结果,但农户生计方式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最后,提出需要对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普同性的解释范式需要反思,避免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在中国的蔓延。  相似文献   
60.
何瑞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7,(32):235-237,258
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选取宁夏回族聚居区4个县区的8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农户不同生计资本的拥有量对其生计策略的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农户生计转型,致使呈现出不同的生计模式。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的快速转型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