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甘肃鼢鼠的生命表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515只甘肃鼢鼠的年龄分布和性比,编制了甘肃鼢鼠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死亡曲线和存活曲线图,计算了甘肃鼢鼠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是;甘肃鼢鼠种群的净增殖率R0=1.8075,内禀增长能力rm=0.4056,种群数量的翻倍时间大约为20个月,周限增长率λ=1.0023。以上数据表示,甘肃鼢鼠是一个增长速度缓慢,数量相对稳定的动物种群,这对防治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22.
灭鼠雷灭鼠弹防治林地甘肃鼢鼠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只要使用方法得当,应用灭鼠雷、灭鼠弹可有效地杀灭鼢鼠,且对环境安全。但灭鼠弹的效果不如灭鼠雷,且其杀灭效果很难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23.
高原鼢鼠种群消长与繁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高原鼢鼠3个具有不同栖息史的种群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了种群数量消长与种群性比、怀胎率、胎仔数、繁殖强度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某一适生地栖息时间的长短对其种群数量的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即栖息史越长,种群稳定性越好;种群性比在1.0左右时,表明种群数量呈上升之势,在1.3左右时,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于1.5时,种群数量将趋于减少;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和比例与怀胎率、胎仔数和繁殖强度呈正相关,因而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24.
依据样本体重、体长、胴体重和头骨的变化 ,对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s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把东北鼢鼠划分为幼体组、成体 组、成体 、老体组共 4个年龄组 ;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特征有明显年龄变化。种群老体数量少 ,成体数量多 ,说明在该地区该种群是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5.
赫磊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4):361-363
近几年,山西省连年干旱,草原鼠害有上升趋势,其中,中华鼢鼠对草原为害尤为严重。中华鼢鼠分布于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从南到北的山地、台地及河谷川地的草场、农田、荒地、林地中都有分布,仅在盆地类型区分布较少或无分布),主要集中在晋北、临汾的西山一带丘陵山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山西省的地形特点,介绍了几种有效的灭鼠方法。  相似文献   
26.
根据中华鼢鼠的尾长、后足长、体重和体长,研究划分出幼鼠组、亚成体组、成体Ⅰ组、成体Ⅱ组、老体鼠组,中华鼢鼠老体仅占20%,成体约占40%,亚成体和幼体占40%。  相似文献   
27.
简述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的时间序列和该时序中鼢鼠种群的消长规律。通过延安市17个样地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种群密度与退耕还林地的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黄土高原,针对预防鼢鼠危害,认为幼林成林的生态安全植被覆盖度的阈值为64.15%。  相似文献   
28.
罗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是陕西南部农区主要害鼠,研究其与当地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鼠害防控有重要意义。肠道微生物对宿主行为及生理的调控机制是近年来啮齿类动物防控研究新方向。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雌性罗氏鼢鼠的盲肠样品进行16S rRNA V3-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性别及食物因素对罗氏鼢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雌性罗氏鼢鼠的肠道内容物中的细菌隶属10门9纲11目13属。肠道革兰氏阳性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革兰氏阴性菌类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菌种含量较多;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梭杆菌属(Clostridium)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为优势菌群属。PICRUSt预测发现,罗氏鼢鼠的肠道微生物参与草本中药材食物在宿主体内的代谢。本研究首次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了罗氏鼢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当地鼠害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的抗氧化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测定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对体外体系中氧自由基 (OFR)的消除率及其对小白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 px)、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来探讨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抗缺氧机制。结果发现在浓度为 5 % ,10 % ,2 0 %时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能有效消除体外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 ,其自由基消除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浓度为 10 %时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能显著提高小白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降低血液中肌酸激酶活性 ,减少血液中丙二醛含量 ,显著延长小白鼠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几种防治鼢鼠的方法对比,选择出了目前最适宜良种基地鼢鼠防治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