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7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林业   499篇
农学   212篇
基础科学   78篇
  500篇
综合类   2972篇
农作物   207篇
水产渔业   149篇
畜牧兽医   485篇
园艺   589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16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0 毫秒
61.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究稻田生态系统微生物学机制,采集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并以相同土壤母质下长期淹水的藕田土壤以及旱作的果树土壤为对照,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基于零模型的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旱作和水旱轮作两个生态系统,由于频繁耕作以及施肥管理等农业措施形成特定的生态位格局,确定性过程主导群落构建。旱作生态系统下确定性过程占78.6%,随机性过程占10.7%;相对于旱作,由于水旱轮作的淹水条件,土壤肥力积累,水体连通性较好等特性导致内部环境变化缓和,其随机性过程(39.3%)影响增加,确定性过程(50.0%)下降;同理,长期淹水的水生生态系统中随机性群落构建(50.0%)成为主导过程。群落构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因此随机性生态过程的增强进一步增加了细菌多样性以及物种生态网络的交互度和稳定性,增强了微生物抵抗外部环境扰动的能力,该过程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2.
The composi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communities found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has been found to be very different to that of fores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if any, for the restoration of indigenous forest on ex-agricultural land is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that AMF communities isolated from ex-agricultural and forest soils have on the growth of an indigenous New Zealand tree species (Podocarpus cunninghamii). The forest AMF community was isolated from a remnant stand of P. cunninghamii forest and the ex-agricultural AMF from a retired grazing grassland. In addition, the study examined how the two AMF communities affect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 cunninghamii when grown in competition with an invasive grass species (Agrostis capillaris), which is frequently dominant on ex-agricultural land in New Zealand. P. cunninghamii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inoculation with ex-agricultural AMF compared to forest AMF. Furthermore, the forest AMF community was abl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 cunninghamii root production when in competition with A. capillari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en attempting to restore indigenous forest on ex-agricultural land, inoculation of tree seedlings with appropriate forest AMF may improve their growth and survival.  相似文献   
63.
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指数曲线迅速降低。磷在施肥后7 d内的迁移量较大,迁移进入土壤的磷绝大部分被吸附固定。施肥量对不同形态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明显影响了水溶性磷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64.
滴施磷酸二氢钾后土壤中磷的移动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采用土柱模拟滴灌施P肥,研究了P在土壤中的移动和分布。试验结果表明:①滴施含P量200mg/L的KH2PO4后P在砂壤土、轻壤土、重壤土中分别纵向移动了22、16、14cm。横向和纵向移动的距离基本相同。②随着滴施P浓度的增加,P的移动距离增大,P的主要累积层加深。赤红壤中滴施P浓度200、400、800、1000mg/L时,P分别移动了12、16、20、22cm,而且有效P和全P含量增加显著的土层深度分别为0~8、0~12、0~18、0~20cm。在相同质地情况下,滴施高浓度P肥溶液可以明显增加P的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65.
If soil communities rely on plant-derived carbon, is biodiversity lost when this primary source is removed? Soil microbial and mesofaunal communities at the Rothamsted Highfield site were compared under a mixed grass sward, arable rotation and a section maintained as a bare-fallow for the past 50 years by regular tillage. Organic matter reserves have been degraded and microbial and mesofaunal numbers and mite diversity have declined in this unique bare-fallow site, where fresh carbon inputs have been drastically reduced. However, it supports a species-rich metabolically active bacterial community of similar diversity to that in soil maintained as grass sward. Thus in contrast to soil mesofauna, bacterial diversity (but not abundance) is apparently independent of plant inputs.  相似文献   
66.
复垦煤矸山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其群落特征对指导煤矸山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霍州曹村矿煤矸山为对象,分析了农田(WL)、果园(PO)和草地(GL)3种土地利用类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3种复垦样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微生物总浓度和微生物群落浓度均低于普通农田(CK),表明该煤矸山复垦地土壤质量状况仍未达到与普通农田相当的水平。(2)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看,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占比有显著变化。(3)在3种样地中,WL和PO样地中的优势菌种均为细菌16∶0、真菌18∶1 w9c和革兰氏阳性菌i15∶0、a15∶0;而GL样地中的优势菌种为细菌16∶0、真菌18∶1 w9c和革兰氏阳性菌i15∶0。  相似文献   
67.
利用我国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7与日本引进多亚基缺失型育种材料日B,采用回交、三交的育种方法,综合系谱选择,通过SDS-PAGE技术分析亚基组成,在BC1、BC3及三交种F8群体内,选育到(α+11S groupⅡa)-缺失型、(α′+11S groupⅡa)-缺失型、[(α′+α)+11S groupⅡa、Ⅱb]-缺失型、[(α′+α)+11S groupⅡa]-缺失型、[(α′+α)+11S groupⅡb+X1X2]-缺失型、[(α′+α)+11S groupⅡb]-缺失型和(α′+11S groupⅠ、Ⅱa)-缺失型共7种具有中国大豆遗传背景的7S球蛋白α′、α亚基与11S球蛋白groupⅠ(A1aB1b,A2B1a,A1bB2)、groupⅡa(A4A5B3)和groupⅡb(A3B4)不同亚基缺失组合新种质。测定优良品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及氨基酸组成、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种缺失突变体的各种氨基酸组分含量普遍提高,蛋白总量普遍高于轮回亲本,精氨酸含量特别是游离精氨酸的含量大幅提高。其中亚基组成为(α+11S groupⅡa)-缺失型品系G2-2-3的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蛋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东农47,特别是游离精氨酸含量高出7.27mg/g。以上结果表明,7S与11S多亚基缺失型优良品系在有效去除致敏蛋白的同时,可以提高大豆蛋白氨基酸含量, 改善大豆蛋白氨基酸组分配比。各种致敏蛋白缺失型大豆优良新品系的获得,大大丰富了我国蛋白质组分改良育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68.
本文主要以高砷硫铁矿区周边农田中的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的分析了矿区周边不同区域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特征,对硫铁矿区周边土壤真菌群落的适应机制进行了探究分析。结果表明,(1)砷、铁复合污染土壤可促使土壤真菌丰富度降低,而对土壤真菌多样的影响则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2)砷、铁复合污染抑制土壤中Ascomycota(子囊菌门)代谢,促进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代谢,而对Zygomycota(接合菌门)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Fusarium(镰刀菌属)、Pseudallescheria(假霉样真菌属)、Cryptococcus(隐球菌属)也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3)砷、铁的复合物污染使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差异,环境因子对土壤环境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影响大小依次为有效砷、总砷、总铁。  相似文献   
69.
基于高速图像的雾滴尺寸分布统计与运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植保机械雾滴尺寸分布统计及运动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高速摄像机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雾化场的空间雾滴尺寸分布和雾滴的运动进行分析的方法。实现了空间雾滴尺寸分布的快速统计分析,避免了对雾化场的干扰。利用图像序列中的时间差信息对雾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速率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分析雾滴的沉降及漂移特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0.
谷物在纵向轴流滚筒脱粒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4LZ-3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纵向轴流滚筒为研究对象,将滚筒分为喂入段、脱粒段和分离段,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考虑摩擦力的作用,对各段谷物运动状态加以分析,给出了各段谷物运动的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轴向速度的计算公式.结果显示,谷物沿轴向运动的条件是:喂入段的螺旋角应小于谷物与螺旋叶片摩擦角的余角;脱粒段和分离段的螺旋角应小于谷物与导向板的摩擦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