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4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20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明确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5年从该地区的4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区采集灰霉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不同分离物对牡丹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灰霉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Ⅰ、Ⅱ、Ⅲ型菌,I型菌不易产孢但产菌核;Ⅱ型菌易产孢,后期产生少量菌核;Ⅲ型菌易产孢,且产生大量菌核。产孢分离物均形成直立状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分枝顶端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群代表菌株对牡丹均有致病性,但不同菌群间致病力有差异。研究表明,引起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且菌群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时间鲜芍药花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适时采收、合理开发及利用芍药花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日出前(06:00-07:00)和下午(17:00-18:00)采摘的芍药花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测定质量浓度为20,50,100,150和200μg/mL芍药花精油溶液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及对亚油酸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从采摘于日出前的芍药花精油中共鉴定出35种化学组分,占精油总量的98.85%,主要成分为正二十五烷(21.14%)、正二十九烷(10.52%)、正二十三烷(9.30%)、棕榈酸(9.14%)、亚油酸(8.43%)、正二十四烷(6.74%)、3-十二烷基-2,5-呋喃二酮(4.13%)、正二十一烷(3.58%)、金合欢基丙酮(3.45%)、正二十六烷(3.21%)、香叶基芳樟醇(2.78%)等。从采摘于日出后经日晒的芍药花精油中共鉴定出27种化学组分,占精油总量的98.10%,主要成分为正二十五烷(22.54%)、棕榈酸(11.81%)、正二十七烷(10.27%)、正二十三烷(8.28%)、六氢金合欢基丙酮(8.80%)、金合欢基丙酮(7.35%)、正二十四烷(6.07%)、正二十六烷(3.96%)、正二十一烷(3.90%)、β-4,8,13-杜法三烯-1,3-二醇(3.40%)等。精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芍药花精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同时对亚油酸脂质过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体外抗氧化作用随着精油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结论】芍药花精油化学成分较丰富,且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食品香料和医药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从品种、外植体选择、基本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玻璃化和褐化的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芍药组织培养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芍药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以‘银线绣红袍’(Paeonia lactiflora ‘Yinxian Xiuhongpao’)芍药切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低温贮藏以及不同预处理液处理的情况下,‘银线绣红袍’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芍药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然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贮藏初期活性较高,后期活性迅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5.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回顾了滇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综述了滇牡丹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滇牡丹的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研究成果,认为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结果支持将滇牡丹复合群归并为滇牡丹一个种的分类处理,基因序列分析只涉及滇牡丹的2个居群,认为二者亲缘关系很近。表1参42  相似文献   
66.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度显著低于灌木群落,但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则与灌木群落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与大花黄牡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花黄牡丹多度及平均胸径与群落总多度、灌木多度及乔木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大花黄牡丹多度与乔木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与群落平均高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与藤本物种丰富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的表述。此外,大花黄牡丹冠幅面积、高度、丛数及幼苗数量均与灌丛的冠幅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大花黄牡丹幼苗数量在两种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7.
牡丹花枝不同发育时期各器官乙烯释放和ACC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品种‘胡红’为试材, 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花枝以及不同器(花瓣、雌蕊、雄蕊、花托、花萼、茎、叶柄、叶) 的乙烯释放量和ACC含量的变化。花的乙烯释放量变化类型主要取决于花瓣, 花朵衰老时花托和雄蕊是乙烯释放的主要部位。雄蕊在初开期有一明显的乙烯释放高峰。花朵开放过程中花瓣的ACC含量缓慢减少, 进入衰老期ACC含量又有快速上升的趋势; 而茎的ACC含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叶柄和叶片的ACC含量在花朵的整个开放过程中变化不大。结果提示器官之间乙烯和ACC梯度在花朵开放和衰老前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乙烯和ACC在花器不同部位间的运输及分配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68.
中原牡丹品种基于花色测定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色差仪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表色系统对94个中原牡丹品种的花色进行测定,通过聚类过程将花色三刺激值(明度L*、色相a*和b*)采用Ward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4个中原牡丹品种花色在CIE表色系统坐标系上的分布广泛,聚类分析将其分为9个色系:白、绿、浅粉、粉红、粉兰、红、紫、红紫、红黑,不同色系牡丹的L*、a*和b*值特征明显。白色、浅粉、粉色和红色系以及粉兰、紫色和红紫色系的L*与a*、L*与彩度(C*)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多数色系牡丹的L*与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为0.8653)。  相似文献   
69.
盐水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绍霞  陈丹明  刘润进 《园艺学报》2010,37(11):1796-1802
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幼苗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后,在4个不同盐水处理(质量百分比0、8%、16%和24%)下,研究AM真菌对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8%盐水处理,牡丹幼苗菌根依赖性最高,且接种G. mosseae的处理显著高于接种G. versiforme的处理,分别为172%和150%;该胁迫30 d时,接种G. mosseae和G. versiforme植株干质量分别为0.51和0.45 g,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5%和78.5%,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为4.72 和4.46 U • g-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为60.3和57.4 U • min-1 • g-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为51.3和47.2 U • min-1 • g-1,均显著高于对照。16%和24%盐水处理下的表现与此相似。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OD和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AM真菌通过增强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其耐盐性,以G. mosseae接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亳芍愈伤组织生长和芍药苷积累的影响。[方法]以亳芍根茎为外植体,改变培养基中碳源(蔗糖、果糖、葡糖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6-BA、NAA、2,4-D),考察亳芍愈伤组织增长量和芍药苷积累量。[结果]碳源中,对亳芍愈伤组织的增长量以蔗糖最高,葡糖糖最有利于芍药苷积累;组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和2,4-D比单独使用6-BA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芍药苷积累,但高浓度的2,4-D抑制愈伤组织生长和芍药苷积累。[结论]确定了亳芍愈伤组织生长和芍药苷积累的最佳碳源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葡萄糖30 g/L+6-BA 0.5 mg/L+NAA 0.2 mg/L+2,4-D 0.2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