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两株拮抗细菌对草莓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实验室保存的及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的152株细菌中筛选出2株对草莓根腐病菌(Pestalotiopsispho tiniae)具有极强拮抗作用的菌株B3282(待鉴定)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BS),其抑菌效果均达到了92 2%。另外,对上述2株细菌进行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这2株细菌的抑菌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测试病原菌菌丝畸形,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拮抗菌发酵液对根腐病菌的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每皿含量分别为80μL和100μL发酵液原液时该病原菌基本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52.
根据八角叶斑病症状特征和病原菌形态特征等特点,鉴定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采用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斯高WG、70%甲基托布津WP、15%三唑酮WP对八角叶斑病的病原菌抑制效果相对较高,而50%福美双WP、75%百菌清WP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3.
拟盘多毛孢属在云南的34个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的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tey.)真菌34个种,其中新组合种9个:(1)生于中粒咖啡(Coffea robusta Linden.)叶上的蕃薯拟盘多毛孢菌〔P.batatae(EII.& Ev.)G.C.Zhao & Li.comb.nov.〕;(2)生于蕃石榴(Psidium guajava L.)叶上的木防已拟盘多孢菌(P.coculi (Guba)G.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明确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短穗鱼尾葵感病组织上分离、纯化病菌,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 Satista &; Peresapud Batista]。该菌在PSA 培养基上长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完全光照条件最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在pH5时菌丝生长最好,pH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pH2时孢子不萌发;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从山茶叶片内部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拮抗菌株,通过研究该菌株在山茶叶片表面和内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山茶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结合比较标记菌株和非标记菌株的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分别采用喷施和针刺法研究接种浓度、病原菌对生防菌在山茶叶表面及内部定殖动态的影响,并测定生防菌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从含500μg/mL链霉素抗性平板上得到最佳标记菌株,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定殖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高效定殖于山茶叶表面及内部,且叶表面的定殖较叶片内部更为高效、持久,其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当数量,病原菌仅与叶表面定殖密切相关,与生防菌的叶内定殖无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山茶灰斑病有显著生防效果,预先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为75.35%,先接种病原菌后喷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处理的防效为73.89%,同时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时的防效最低,为72.95%。【结论】生防菌株B.amyloliquefaciens能够有效定殖于山茶叶片表面及内部,且对山茶灰斑病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6.
从海南五指山油茶园区采集到油茶叶枯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将该病原菌OC-12确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OC-1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r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在燕麦培养基上最适合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适宜pH值为4~11.供试碳源中果糖较利于菌丝生长,D-葡萄糖较利于孢子产生;供试氮源中蛋白胨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且蛋白胨较利于孢子产生.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57.
石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对药物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是华中地区一种重要的绿化树种。近年来在武汉地区石楠上发现一种新的叶斑病。本文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等从病株分离得到致病病原菌,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最终确定该致病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在室内测定了P.microspora对7种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P.microspora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杀菌剂之间EC50值相差较大。450 g·L~(-1)咪鲜胺水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EC50值分别为0.099、0.142和0.631μg·mL~(-1)。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EC50值在7种杀菌剂中最大,为37.625μg·mL~(-1)。这是国内外关于P.microspora引起石楠叶斑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8.
经过初筛、复筛,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澄清的微生物菌株A.通过菌株A的5.8S rRNA基因两侧的内转录间隙(ITS)进行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观察确定该菌株为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对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获得该菌株产絮凝荆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为6.0、28℃、140r/min;培养4d;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内膏.微生物发酵液在蔗汁沉降试验中的絮凝率为69.2%,清汁色值为87.4IU.  相似文献   
59.
摘 要:在对从除虫菊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系统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活性较高的Y1 (Pestalotiopsis sp.)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其发酵液10倍稀释液和菌丝丙酮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 turcicum等 6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在85. 2%~95.1%之间和40%~80%之间,其 5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和苹果炭疽病菌 Glomerella cingulata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 82%。活体生测结果表明,该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辣椒疫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效果大于 55%,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0.
易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382-385
摘 要:在对从除虫菊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系统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活性较高的Y1 (Pestalotiopsis sp.)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其发酵液10倍稀释液和菌丝丙酮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 turcicum等 6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在85. 2%~95.1%之间和40%~80%之间,其 5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和苹果炭疽病菌 Glomerella cingulata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 82%。活体生测结果表明,该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辣椒疫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效果大于 55%,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