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贺诗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33-8033
[目的]了解网箱养殖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方法]于2008年5月对周村水库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浮游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周村水库共有浮游藻类6门40属,浮游动物26属81种;浮游生物种类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基本相同。但数量方面网箱养殖区比非网箱养殖区大,而且浮游动物数量差异显著。[结论]网箱养殖对浮游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2种浮床植物对大清河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秋冬季节选育不同类型的浮床植物净化污水提供参考,为滇池流域本土植物在浮床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大清河水培育美人蕉和伞草,同时设不培育植物的大清河污水为对照,研究美人蕉和伞草2种浮床植物对大清河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利用云南土著植物美人蕉和伞草在秋冬季节处理大清河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2种植物在污水中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对污水中TN、TP的去除率,美人蕉达到84%、80%,伞草达到77%、72%;对TN、TP的平均生物量去除速率,美人蕉为21.697、.97 mg/(kg.d),伞草为12.315、.95 mg/(kg.d)。培育美人蕉和伞草的污水中叶绿素和浮游生物量明显下降,与原污水相比较,浮游生物量分别降低了82%和68%。[结论]美人蕉和伞草能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23.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31590个/ml,490.5个/L<650.0个/L,4.5个/10cm2<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  相似文献   
24.
周公宅水库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公宅水库是浙江省宁波市2006年新建蓄水的山区性大(二)型水库,目前尚未被开发利用.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对其浮游生物、水质及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结构特征和水体的理化特性,揭示了周公宅水库水体的营养化水平.同时根据其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特点和水体的营养类型,提出了库区发展生态渔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南湾水库鲢鳙放养比例对水质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跟踪调查了鲢、鳙鱼种的放养比例由20∶80调整为40∶60,鲢鱼的放养量由4.373g/m3增加到8.747g/m3,鳙放养量由17.494g/m3减少到13.120g/m3,对南湾水库水质理化指标与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整鲢、鳙鱼种的放养比例后,南湾水库的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表现为COD、BOD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透明度显著升高,富营养化状态出现减轻的趋势。另外,从浮游生物调查的结果来看,增大鲢放养比例,能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蓝藻在藻类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生物量,有效地避免了水库蓝藻水华的爆发。  相似文献   
26.
重庆大洪湖氮、磷周年变动与浮游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对大洪湖上、中、下游3个点的浮游生物和氮、磷进行了两月一次的监测。水质检测数据显示:大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主要富营养化物质是氮;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冬季高于夏季;始终徘徊于Ⅳ类与Ⅴ类水之间;网箱养鱼产生的沉积物对大洪湖下游水体中的磷含量仍有较大的贡献,分别占下游水体总磷量的87.2%(夏季)和62.5%(冬季);大洪湖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主要来源于上游水源;目前,大洪湖实施的生态渔业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功能。大洪湖的水体自净作用使水体中的总氮下降了27.9-59.2%,总磷下降了10.0-56.9%;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所提高。 关建词:大洪湖,生物多样性指数,富营养化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27.
通过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池塘生物操纵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鲢的放养可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通过对大型浮游植物的控制,减少了蓝藻和绿藻的生物量,水体中TN、TP等营养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和去除,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Chl-a)含量明显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同时,黄颡鱼生长性能得到提高.可见,鲢对养殖池塘水质具有调节和净化作用,能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8.
惠州西湖生态恢复中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于2004年底建立示范区,进行了鱼类调控和水生植被修复。2005年1~10月的调查结果表明:示范区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比未修复的平湖低64.0%、80.0%、63.5%,水体透明度提高了3倍以上;示范区浮游植物优势种趋向贫-中营养种类,以硅藻为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比未修复的平湖分别低98%和93%;示范区浮游动物种类增加,丰度显著减少,优势种趋向清水态种类,大型种类增多。说明生态修复改善富营养化水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通过轮虫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对口恶喹酸和硝基呋喃钠的吸收、富集等试验,阐述轮虫对口恶喹酸和硝基呋喃钠的吸收、富集特性,为从鱼类早期开始进行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素材。  相似文献   
30.
In the more than 50 years that the Continuous Plankton Recorder (CPR) survey has operated on a regular monthly basis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and North Sea, large changes have been witnessed in the planktonic ecosystem. These changes have taken the form of long-term trends in abundance for certain species or stepwise changes for others, and in many cases are correlated with a mode of climatic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 either: (1)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 basin-scale atmospheric alteration of the pressure field between the Azores high pressure cell and the Icelandic Low; or (2) the Gulf Stream Index (GSI), which measures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north wall of the Gulf Stream. Recent work has shown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GSI are coupled with the NAO and Pacific Southern Oscillation with a 2 year lag. The plankton variability is also possibly linked to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flux of water masses in the surface, intermediate and deep wat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For exampl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Labrador Sea Intermediate Water and Norwegian Sea intermediate and upper-layer water has altered considerab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observed changes in plankto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may be linked to this basin-scale variability in hydrodynamics. The results are also plac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observed melting of Arctic permafrost and sea ice o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