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913篇
农学   80篇
基础科学   2篇
  115篇
综合类   78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毛白杨优树快速繁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在林木无性系育种中,作为成年优树的无性繁殖方法,不仅要求能繁殖出众多的无性系分株,满足无性系测定的需要,而且还要求所繁殖出的苗木,能解除成年大树的老化,恢复幼态,克服枝条的位置效应,消除不同母树的年龄差别,使优树无性系测定的试材,具有幼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共同基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对940株毛白杨优树进行挖根、人工促萌、根出条嫩枝扦插的快速繁殖方法及其应用的效果。同时对其中所涉及的10个试验因子,都一一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2.
毛白杨硬枝扦插保全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白杨硬枝扦插育苗插穗不易生根,成活率低,繁殖困难。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沾套处理进行毛白杨硬枝扦插,平均成活率达95%以上。该措施改善了硬枝插穗生根的环境条件,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8.5%,温度提高1.5—2℃。苗木水分代谢平衡,生理机能旺盛,有利幼苗生根。不同处理对毛白杨扦插成活率和幼苗生长的效果是浸沾套>沾套>浸套>浸沾>对照。  相似文献   
33.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防腐性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段新芳  孙芳利  朱玮  赵砺 《林业科学》2004,40(6):138-143
壳聚糖金属聚合物 [如壳聚糖铜聚合物 (CCC)和壳聚糖锌配合物 (CZC) ]是壳聚糖和金属盐类反应生成的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用CCC和CZC与铜铬砷 (CCA)分别处理马尾松和毛白杨边材 ,进行木材防腐试验 ,结果表明 :CCC和CZC对褐腐菌棉腐卧孔菌的防腐性能与CCA相比 ,CZC达到最耐腐等级 ,防腐效果接近CCA ,其锌离子临界保持量为 0 780kg·m- 3(腐朽后质量损失 1 18% ) ,但CCC防褐腐效果明显不如CZC ;CCC对白腐菌彩绒革盖菌的防腐性能达到最耐腐等级 ,防腐效果接近CCA ,其铜离子临界保持量为 0 82 4kg·m- 3(腐朽后质量损失2 4 5 % ) ;CZC和氯化锌对白腐菌的防腐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4.
胡杨组织培养研究概述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杨插条繁殖生根极难,因而进行胡杨试管繁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胡杨试管苗再生的途径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对胡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黄萎、玻璃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试管苗黄萎问题没有解决,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黄萎发生机理和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美洲黑杨新无性系苗期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个黑杨派(P.deltoides)杨树无性系为材料,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个无性系的1a生扦插苗木的苗高、地径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根据因素数列的几何形状发展态势的接近程度,将苗木的生长量与影响苗木生长的气象因子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组成1个灰色系统,进行面积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皆在0.95以上。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量对苗木的高生长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影响最小;而日照时数对苗木的粗生长影响较大,降水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6.
在低温锻炼和结合蔗糖处理的低温锻炼下 ,对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幼苗枝条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以及幼苗存活率和抗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低温锻炼明显提高了幼苗枝条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同时也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和抗冻性 .2 0 %蔗糖处理对上述低温锻炼的作用有加强的效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 ,无论是单纯的低温锻炼还是结合蔗糖预处理的低温锻炼 ,幼苗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程度均较叶片明显 ,而且它们的含量增加与幼苗抗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这表明低温锻炼所引起的可溶性糖积累可能参与了幼苗抗冻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37.
杨木-玻璃纤维复合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甫成  张双保  赵立  陈勇平  高黎 《木材工业》2002,16(6):13-15,19
以三倍体毛白杨和玻璃纤维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三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板并分析了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普通PF树脂杨木刨花板相比,该复合板的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得到很大提高,内结合强度略有降低,吸水厚度膨胀率有增有减。  相似文献   
38.
转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杨树抗虫性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5  
虫害是杨树造林生产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农杆菌介导,将经过人工改造的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转化杨树,得到杨树再生植株,然后,再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导入已含Bt基因的转基因杨树,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最终获得既含有Bt基因又含有蛋白酶抑制基因的转基因杨树植株。利用这种杨种叶片饲同喂舞毒蛾幼虫的杀虫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树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同时表明含有Bt基因和蛋白  相似文献   
39.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化美洲黑杨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陈颖  田颖川 《林业科学》1995,31(2):97-103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美洲黑杨叶片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并利用Horsch等人1985年发明的叶盘法,将分别带有嵌合基因NPTII和1.8kb或2.1kb Bt.基因的土壤杆菌LBA4404与美洲黑杨叶片共培养。采用30mg/l和50mg/l两种浓度的卡那霉素筛选转子,约28天左右的时间,有不定芽从外植体切口处形成。两种卡那霉素浓度下共形成275个伸长芽,存活了187株。这187株分别进入卡那霉素30mg/  相似文献   
40.
Protoplast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sterile plants ofPopulus euphratica Oliv. by using 1% Cellulase “Onozuka” RS and 0.25% Pectolyase Y-23 in 0.6m of mannitol solution. Protoplasts were cultured in modified Murashige and Skoog's (MS) medium which contained no ammonium ions but was supplemented with BAP (6-benzylaminopurine), 2,4-D (2,4- 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and 1% sucrose at the cell density of 9×104/ml. Cell divisions occurred in every culture medium, especially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0.5 mg/l of BAP and 0.1 mg/l of 2,4-D, in which callus was successfully induced by successive culture through cell cluster formation. Shoo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the callus, and their growth was enhanced on 1/2 MS medium containing 0.8 mg/l of BAP. Finally, shoots were rooted and plantlets were regenerated on 1/2 MS medium without a hormone. A part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10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Jpn. For. Soc. (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