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1篇
  35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东北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东北三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46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近46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速率为0.36℃/10 a,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地域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气温升高幅度最大,其次为吉林省,辽宁省。以19...  相似文献   
92.
华南双季杂交稻氮素养分消耗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找出华南双季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养分消耗量(即生产1.kg稻谷植株所吸收的氮素的克数,CN),评价施氮量、施氮时期以及光照和温度等气象因子对CN的影响,20012~005年以杂交稻为材料进行5年7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杂交稻CN有显著影响,C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穗粒肥使CN显著提高,而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对CN的影响不显著;2)稻谷产量与CN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最适CN的产量最高,最适CN与结实期日照时数成正比,结实期光照条件不良,是早稻最适CN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3)综合本研究及以往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在常年气候条件下华南双季杂交稻CN参数值为早季19,晚季21,可根据目标产量或结实期日照时数对CN参数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加大,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推动完善信息公开、使用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率先实施了科研经费管理“阳光工程”。文章从实施“阳光工程”的历史背景、工作思路、实践做法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4.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减少了出苗至越冬始期累积积温和日照时数以及花后累积日照时数。迟播显著降低了茎蘖数和穗数,但不同程度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每晚播种10天,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和穗数分别减少8.5天、108℃、38 h和3.85×105/hm2,产量损失700 kg/hm2。推迟播期降低了面粉吸水率,但增加了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密度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0月15日播种、采用2.7×106/hm2密度是江苏淮北强筋小麦协同高产优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95.
设施农业智能装备是设施农业稳定、高品质、高效生产的必要保障。日本智能采收装备已有近四十年的研发经验,其发展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综述了日本设施农业采收机器人的研究应用进展,分析了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茄科(番茄、茄子、青椒)、葫芦科(黄瓜、瓜类水果)、芦笋和草莓等10种设施农业采收机器人的采收技术,其中详细对比了番茄、草莓等几种蔬菜历代采收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及其优点与不足。分析了设施农业采收机器人面临的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了未来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发。本文可为加速推进中国设施农业采收机器人的智慧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明广西北部地区高湿度、寡日照气候条件下,影响油桃果实中后期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以晚熟油桃中油7号为试材,于盛花后41 d(5月8日)至成熟(7月7日)期这段时间内,每10 d采集一次果实样品,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在盛花后61 d内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增长开始加速,横向增长幅度大于纵向生长;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下降,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最小。【结论】降雨量、日照时数的多寡对果实大小的影响不大,但对蔗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5):601-607
Abstract

We have studied establishment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sweet sorghum for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production on dry land in Indonesia, where the supply of raw materials has become restrictive recently. Previously, we confirmed the feasibility of cultivation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Meanwhile, cultivation during the dry season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vast expanses of heretofore unirrigated fields have remained unused. The stem, which comprises internodes, is the main product of sweet sorghum used as a raw material by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This study analyzes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yielding ability between dry and rainy seasons by comparing internode characteristics. A sweet sorghum cultivar – Wray – was cultivated in the rainy season from 1995 and in the dry season of 1996 in Madura Island of East Java, Indonesia. Stems of sweet sorghum cultivated during the dry season were shorter and lighter, with two fewer elongated internodes than those of plants raised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They accumulated sugar slower and to a lower peak, but they were inferred to be harvestable for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during 30–60 days after anthesis. Through research of internode characteristics, the difference in stem length was inferred to result from differences in internode numbers (25%) and in individual internode length (75%).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seemed to result mainly from the fewer elongated internodes. Further experiments must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period (sowing and ratoon crop), varieties, and planting density to establish a sweet-sorghum cultivation technique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ry season.  相似文献   
98.
松山自然保护区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利用松山气象观测站1971—2011年共41年的降水量、温度、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对松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月、季节、年的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的蒸发主要集中在4—6月,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1年的蒸发量、降水量分别以约27 mm/10 a、5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各月、各季节及各年的蒸发量均明显大于降水量;从月、季节的分布来看,蒸发量与日照时数、温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两因素对蒸发量的影响次序均为:温度>日照时数;从年的分布来看,蒸发量受日照时数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
近50年广西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广西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日照资料,运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M-K突变检验方法,对广西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突变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广西区域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5.1 h/10 a,1963年日照时数最多(达1905.6 h),1997年最少(仅1225.1 h),两者相差680.5 h。年日照时数的突变时间为1975年,其中1981年后日照时数进入显著下降阶段,下降一直持续到1997年,之后日照时数呈回升趋势。不同时期各地区间日照时数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各有差异,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除2000s相对于1990s是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余各年代际日照时数变化大部地区都呈下降趋势,桂东部分地区以及西林等少数地方每10年呈规律性的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 1818), and sunshine bass, female white bass Morone chrysops (Rafinesque 1820) × male striped bass M. saxatilis (Walbaum 1792), juveniles (10 and 12 g, respectively) were exposed to copper sulfate (CuSO4) in a series of static toxicity tests to observe species sensitivity. The water used in this study was 18.9°C filtered well water with initial pH of 8.71, and total alkalinity and total hardness of 224 and 110 mg/L, respectively. Estimates of mean 96-hour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values were 1.75 mg/L Cu (6.89 mg/L CuSO4) for channel catfish and 0.85 mg/ L Cu (3.35 mg/L CuSO4) for sunshine bass; LC50 valu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nominal CuSO4 concentrations. These valu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unshine bass juveniles are less tolerant of CuSO4 than channel catfish fingerlings when exposed concurrently in waters from the same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