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3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松嫩平原土壤水盐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设于松嫩平原嫩江右岸引嫩江水工程区域内的土壤水盐动态观测点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基    本无盐渍化的总干段土壤较通水前土壤盐分与pH值以及地下水pH值和盐分有减有增,但减多增少,说    明优质、低盐分嫩江水引入后土壤向改善方向发展,而土壤盐渍化重又无排水工程的莎分干段则相反,盐    渍加重重.北部引嫩江水工程是成功的,关键是必需有排水系统和排水出路.  相似文献   
82.
不同水肥盐调控措施对盐碱耕地综合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黄淮海平原等易盐地区耕地盐碱障碍消减和综合质量提升的研究目标,开展多因子和不同因子水平下的微区玉麦轮作试验,综合分析不同N肥投入、土壤培肥、秸秆覆盖、优化灌溉等措施对不同盐碱程度耕地生产力和水肥盐状况等综合质量的调控效果,并初步提出水肥盐优化调控模式。研究表明:易盐区枯水年夏玉米种植期积盐风险高于冬小麦期;单一的高N投入措施利于轻度盐碱耕地增产但对中度盐碱耕地产量提升和盐渍害防控效果不显著;有机肥施用可有效培肥土壤、促进土壤排盐抑碱、提升生产力;秸秆覆盖能显著提升土壤保水能力、抑制表土盐碱害,但其对作物根层盐碱抑制效果不明显,需结合优化灌溉来加速根层盐分淋洗;水肥盐优化调控措施可提升盐碱土壤供N能力、减少化肥用量,利于降低农业成本并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易盐区盐碱耕地根层土壤积盐和表土碱害风险长期存在,需结合水肥盐调控措施和农艺及水利措施来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83.
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的研究是目前土壤学、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效率的重点。为此,简要介绍了土壤水、热、盐运移基本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学者数十年来关于土壤水、热、盐的研究成果,并对土壤水、热、盐运移模型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评价,讨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4.
吉林省大安市盐渍化土壤特征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平  李梁 《土壤通报》2001,32(Z1):26-30
吉林省大安市,现有盐渍土面积约247680.28hm2,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50.39%,其中碱土面积占盐渍土面积的77%.盐渍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 大的是苏打型盐渍土.碱土主要分布在大安古河道的北段和查干湖西、霍林河下游的散流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胁迫,把松嫩平原水系变成内外流两种水系,破坏了原来水的自然流势,打 乱了水盐的自然动态平衡,这可能是大安市土壤盐渍化日趋恶化的最主要原因.重建湿地, 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5.
土壤剖面盐分的分布位置和含量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对干旱区盐渍化土壤定额灌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4个不同时期的土壤表观电导率数据和同步采集的土壤剖面样品的室内测定电导率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实测电导率与表观电导率之间的反演模型,采用三维反距离权重插值法(3D-IDW)实现了土壤盐分的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新疆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剖面盐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表观电导率与实测电导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基于表观电导率数据构建的实测电导率反演模型的决定系数(R2)在0.82~0.99之间;基于3D-IDW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高精度地展示出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位置和含量,不同时期土壤电导率交叉验证的R2均大于0.75;土壤电导率的三维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由于灌溉、覆膜和揭膜活动等人为因素和气温、蒸发作用、地下水水位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不同时期土壤剖面盐分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均存在较大的差异,3月份土壤剖面盐分分布类型为均匀型,0~100 cm土壤剖面的电导率范围为0.78~0.88 dS·m–1,6、7和10月份为表聚型,6月和10月份的盐分主要集中分布于0~20 c...  相似文献   
86.
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宏伟  夏军  曹国栋  王绍明  张霞  王进 《土壤》2013,45(2):339-345
以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分布的光板地(裸地),不同生长时期的猪毛菜(Salsola ferganic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灌区典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的动态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土壤盐分积累和迁移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试验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差异较大,土壤0~ 100 cm各层盐分均为中等强度的变异.在地理地形、地下水位、成土母质等一致的条件下,气候的干热变化影响着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植被、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与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积累和迁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7.
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洪彪  宋洋  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95-16898
土壤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是开展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水盐运移模拟研究、水盐调控、预测预防土壤盐碱化以及进一步改善、改良和治理开发利用该区盐碱地的基础。在回顾松嫩平原盐碱化成因及形成影响因素研究历史的前提下,总结并分析地质构造因素、水文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对盐碱化形成的影响,并给出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体系架构图,确定出影响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过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8.
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劣,处于风口地带,且由于地质运动、气候影响与人为破坏等因素,土地盐碱化和沙化严重,本文从实施洗碱种稻工程、发展种桑、养蚕业、发展麻黄草等中草药栽培及制药产业、实施移民工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相似文献   
89.
重点探讨了策勒县盐渍化农耕地采用耐盐冬小麦新冬26号品种引种种植的适应性前景,以及生物改良技术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2005年,经过深入实际调查,确定在策勒县固拉哈玛乡盐碱地采用生物改良措施,开展引种耐盐冬小麦品种种植试验。根据2006~2008年共3年的引种种植试验发现,撂荒地表层土壤播前pH值8.64,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离子总量0.025%,C1—0.019%,属于轻、重碱化土壤;该品种从引种、示范各个生长阶段观测结果看,在偏碱性地不但出现了良好的适应性,而且表现出了高产特征。2006年固拉哈玛乡阿克莱克村引种种植的耐盐冬小麦平均单产为4515kg/hm^2,2007年耐盐冬小麦单产6675kg/hm^2,比对照增加2625kg/hm^2,2008年平均单产6854kg/hm^2,比对照增加2577kg/hm^2,而且生态、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0.
In regions with shallow water tables, ground water may have a positive (water supply) or negative (waterlogging or salinization) impact on crops. Reciprocally, crops can influence ground water, altering water table depth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We quantified these reciprocal influences along natural gradients of groundwater depth in flat sedimentary landscapes of the Inland Pampas occupied by wheat, soybean, and maize during two growing seasons (2006/2007 and 2007/2008). We correlated crop yield and groundwater depth maps at the field level and made direct plant, soil and groundwater observations at the stand level across topographic gradients. Water table level largely accounted for spatial crop yield variation, explaining 20–75% of their variance. An optimum groundwater depth range, where crop yields were highest, was observed for all three crop species analyzed (1.40–2.45 m for maize, 1.20–2.20 m for soybean, and 0.70–1.65 m for wheat). The areas within these optimum bands had yields that were 3.7, 3 and 1.8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where the water table was below 4 m for wheat, maize, and soybean, respectively. As groundwater levels become shallower than these depth bands, crop yields declined sharply (∼0.05 kg m−2 on average for every 10 cm increase in water table level), suggesting negativ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root anoxia and/or salinity. Groundwater levels below these depth bands were associated with gradually declining yields, likely driven by poorer groundwater supp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