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林业   80篇
农学   380篇
基础科学   27篇
  184篇
综合类   967篇
农作物   366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提高三门峡红富士苹果始花期预测水平和花期冻害防御能力,本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与苹果始花期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数据组合,利用回归法建立了4种始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月中旬平均气温、下旬平均气温、3月平均气温、≥0℃积温、≥3℃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5℃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始花期呈明显的负相关;<0℃积温与始花期呈明显正相关。降水量、日照时数与始花期之间相关性差。通过模型检验,基于≥3℃活动积温和<0℃积温模型作为最优始花期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为当地苹果花节气象服务及指导花期冻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目的】在麦棉两熟种植模式下,研究不同品种与播期对棉花生长、产量以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棉花播期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置裂区试验,以2个早熟棉品种锦科707和鲁棉2387为主区,4个播期5月10日(SD1),5月20日(SD2),5月30日(SD3),6月10日(SD4)为副区,分析不同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生育期进程、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棉株内部铃重及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播期的推迟,2个品种均表现为苗期不变,蕾期缩短,开花期和吐絮期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锦科707在SD1处理,鲁棉2387在SD2处理下有利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2)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锦科707在SD1处理下皮棉产量最高,为1 873 kg/hm2,鲁棉2387在SD2处理下皮棉产量最高,为1 767 kg /hm2;(3)锦科707在SD1处理中,上部和中部铃重最大,而下部铃重SD3最大,鲁棉2387在SD2处理中,下部、中部、上部铃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间,下部和中部成铃分布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而上部则成铃分布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结论】在黄河流域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过晚播种会导致产量严重降低,锦科707在5月10日,鲁棉2387在5月20日左右播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3.
2013年,为探寻邵阳山地烟叶的最适播种期和移栽期,进行了不同海拔、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和移栽期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250、450、650 m的最适宜播种期是12月20日左右。在海拔250 m的地区适宜移栽期应该控制在3月25日之前,在海拔450 m和650 m的地区移栽区应该控制在4月4日之前。  相似文献   
44.
不同播期对威芋5号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 《长江蔬菜》2014,(4):31-32
以马铃薯威芋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威宁县不同播期对威芋5号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月23日播种,威芋5号产量最高,可达2 116.46 kg/667 m2,纯收入为1 134.81元/667 m2,经济效益显著,而不同播期对威芋5号生育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5.
An intensive sampling program for yolk-sac herring larvae and microzooplankt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ain spawning area of Norwegian spring-spawning herring during March to April 1990 (between 62o and 63o30'N) to estimate their hatching period and the abundance of copepod eggs and nauplii.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kagerrak area during January-March and on the Norwegian Shelf in May to study the otolith microstructure of the herring larvae. In May both autumn- and spring-spawned herring larvae were found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Norwegian Shelf. They were easily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ces in otolith microstructure. The pattern in increment widths in the otoliths of the autumn-spawned larvae indicated that these larvae had not been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kagerrak area, but more likely were carried directly from the northern North Sea across the Norwegian Trench and into the Norwegian Coastal Current system. The calculated hatching of the spring-spawned larvae sampled in May occurred significantly later than the observed hatching over the spawning grounds. The results suggest a mismatch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first-feeding herring larvae and their prey organisms, resulting in a higher survival of those herring larvae hatching during the latest part of the spawning period. This coincides with a general increase towards the middle of April in the abundance of prey organisms, from 1 to 4 1_1.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otolith microstructure among spring-spawned herring larvae sampled on the shelf in May, indicating that these larvae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cohort and were well mixed throughout the whole shelf area.  相似文献   
46.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相似文献   
47.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株型及穗部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淮稻5号、武育粳3号、武运粳21号等3个品种不同播期对直播水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以期塑造直播水稻理想株型。结果表明,在海丰种植条件下,直播水稻最佳播期为6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株高下降,下部节间增长,上部节间变短;同一品种在播期推迟情况下,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及每穗粒数均呈减少趋势,不同品种减少幅度存在差异;在推迟播期情况下,武运粳21号、淮稻5号的株高与穗型受到的影响比武育粳3号小,产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8.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探明影响广西甘蔗种茎出苗及苗期生长的气象因子,本研究选用2个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T22)和‘桂糖42号’(G42)为研究对象,从2—5月开展甘蔗分期播种试验,每半个月播种1期。通过观测每期甘蔗的出苗率、苗期生长状况以及同期的气象因子(降雨量、平均气温),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22、G42蔗种的出苗率与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后1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与甘蔗出苗率的对数函数方程进一步显示,为了使甘蔗种茎出苗率达80%以上,甘蔗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要达到75 mm以上;播种后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与甘蔗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相关性达到5%显著性水平以上,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甘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的显著性自变量。推断甘蔗播种后10~20 d的累积降雨量是决定甘蔗出苗的关键气象因子,在甘蔗苗期生长过程中,降雨量对甘蔗生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雨量预测甘蔗苗期株高/茎粗。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广西甘蔗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甘蔗出苗率,要加强甘蔗种植后20 d内的水分管理,在这期间累积降雨量需达到75 mm以上才能达到甘蔗齐苗的目的,甘蔗出苗后也需加强水分管理,利于苗期快速生长,从而提高蔗苗质量。  相似文献   
50.
为比较分析Logistic、Richards和三次多项式(Cubic)3种小麦籽粒灌浆模型的特点,用其分别对4个小麦品种(济麦44、品育8012、周麦36和晋麦84)在4个播期下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用三种模型均可拟合,各模型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且达极显著水平,Cubic和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通过Cubic模型模拟的灌浆起始期较观测值晚0.58~6.65 d,10月12日播期起始灌浆日期模拟值与观测值最接近;在本试验条件下,Logistic模型可以假定粒重达理论最大粒重的2.76%左右时为灌浆起始期(开花期);Richard模型中,播期对起始粒重比例(灌浆起始期粒重/理论最大粒重)有显著影响,第一、第二播期(10月12日、10月20日)的超始粒重比例显著低于第三、第四播期(10月28日、11月5日);三种模型理论最大粒重在品种和播期间的规律与灌浆终止粒重一致;Cubic模型模拟的理论最大粒重与灌浆终止粒重最接近,终止粒重比例(灌浆终止粒重/理论最大粒重)平均值达 97.84%;Logistic与Richards模型中,终止粒重比例随播期的推迟呈增加趋势,Richards模型终止粒重比例在播期间的变异系数大于Logistic和Cubic模型。小麦快增期灌浆参数T2(快增期持续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V2(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Vmax(最大灌浆速率)在三种模型间存在差异,Richards模型在播期间差异最大(T2TmaxV2Vmax变异系数分别为35.25%、20.43%、11.94%、10.8%),Logistic模型在播期间差异最小(T2TmaxV2Vmax变异系数分别为8.79%、7.59%、3.30%、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