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324篇
基础科学   21篇
  123篇
综合类   1375篇
农作物   36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漆树优良品种的选择以及灰色系统理论在林业林木品种评价上的运用提供参考,对毕节市8个漆树品种红漆大木、粉皮大木、灯台大木、红尖大木、肤胭皮、粉红皮、白杨皮、青杠皮等树皮解剖中6个主要性状与产漆量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漆树树皮解剖的单个性状对产漆量有直接影响,其中以漆汁道直径的大小关系最重要,直接关联度达0.7964;其次是活皮漆汁道单位面积与活皮厚度。从树皮解剖的综合性状看,漆树品种最好的依次是红尖大木>红漆大木>肤胭皮>灯台大木>白杨皮>粉皮大木>粉红皮>青杠皮。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基本一致,表明在林业生产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大豆品种SSR标记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本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对SSR标记,对232份包括6个地方品种地域亚群和1个育成品种亚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所有的标记都有多态性,所有检测到的位点都是纯合基因型,说明所选用品种高度纯合,每个标记存在2~4个等位变异,平均2.66个。亚群多态信息含量变异范围0.2751-0.3165,整个群体为0.3208;亚群内Nei遗传距离变异范围0.325 8~0.359 4,整个群体为0.3711,说明川渝地区大豆遗传变异较小。亚群间的遗传一致度(GI ≥ 0.8862)较高,亚群间遗传距离(GD ≤ 0.1208)较小,地方品种亚群间遗传差异更小,育成品种亚群与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亚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 0.0722,基因流(Nm)平均为 3.214,说明不同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主坐标分析表明第一、二和三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异的4.97%、3.54%和3.33%。来自同一区域的品种资源基本聚集在同一亚群,聚类分析同样表明同一自然地域亚群品种资源虽不能完全聚集到同一个遗传类群中,但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说明川渝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亚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7%,亚群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3%。Mantel收敛分析表明地方品种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距离与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纬度和海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723)。川渝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丰富度不高,当前的育成品种未蕴含本地区所有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品种苹果对苹小卷叶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6±1)℃、相对湿度(80±5)%、光周期L∶D=16 h∶8 h的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苹小卷叶蛾在小国光、大国光、红玉、祝光、红星和金帅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了其各自的生命周期表。结果显示,苹小卷叶蛾在6个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全世代发育历期以小国光最短(33.95 d),以红玉最长(39.7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以红玉最高(107.24粒),小国光次之(85.00粒);而存活率则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以小国光最高,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以小国光最短,表明6种试验品种中小国光是苹小卷叶蛾最适宜的寄主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同品种谷子抗性淀粉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性淀粉是谷子中的重要功能成分。对来自中国4个生态区10个省份216个谷子品种抗性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谷子地方品种抗性淀粉平均值为2.43%,含量变幅为0.00%~6.74%,变异系数为50.26%,呈偏正态分布;不同生态区谷子抗性淀粉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且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省份抗性淀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黑龙江谷子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内蒙古和甘肃(P0.05),其他省份间差异不大;不同省份谷子(黑龙江除外)和不同生态区品种谷子抗性淀粉含量以2.00%~4.00%为主。  相似文献   
15.
兴安盟春玉米生产现状及生态气候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基层调查和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兴安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结果认为,兴安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高产稳产,玉米越区种植和浪费热量资源问题突出,并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对稳定兴安盟玉米单产、提高玉米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田间春播法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为小麦品系选育提供帮助。[方法]通过田间春播法对2015年新选育的21个小麦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3个播期相互参考,相互印证,参加鉴定的21个品系,最终判定为1个弱冬性,13个半冬性,4个弱春性,3个春性;冬性类14个,春性类7个,冬性类品系占品系总数的66.7%。[结论]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绿茶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个无性系绿茶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为国家级良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茶早、元宵绿、中茶108、武义早等4个品种为特早生种;中茶108、81-8-30、中茶302等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种,武义早的产量显著高于CK种;桂香18、六杯香、鸠20、中茶302、春波绿、81-8-30、南江1号等7个品种的品质优于CK;中茶108、81-8-30等2个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强,浙农139、中茶302、桂香18等3个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强.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及蒙古沙棘品种无性系生物学和观赏性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由于其有丰富的内含物和多方面的用途正被作为"新兴水果"而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在柏林Baumschulenweg的育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育成不同成熟期的5个雌性和4个雄性沙棘品种.更多的由欧洲和蒙古原生种产生的杂交选育工作仍在进行中.将这些无性系按照其生物学和果实性状进行评估.就单个性状来讲,各品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比如维生素的含量在17~340mg/100g之间变动,胡萝卜素的变动范围为6.5~23.8mg/100g).这表明,进一步的育种改良完全有可能.所有用于比较的沙棘品种由在德累斯顿Pillnitz进行的育种工作获得,这些品种将被进一步研究.为了保险起见,以及为了解决后来有可能产生的育种及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可能保存现有的所有的某一品种的基因多样性.为此目的,由国家资助扶持的基因库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Asia's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has largely bypassed West Africa, and “modern” (high-yielding, input responsive) germplasm for staple crops has found comparatively little adoption, except for systems that are have good access to markets and sufficient water resources. It is unlikely, however, that breeding objectives conserving traditional crop characteristics as found in extensive systems would have been more successful. The authors identify systems caught in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subsistence to intensified, market-oriented produc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provide examples of new breeding objectives for cowpea, sorghum and upland rice. In each of these cases, breeders, with the help of physiologists, have developed innovative plant-type concepts that combine improved yield potential and input responsiveness with specific traditional crop characteristics that remain essential during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In the case of cowpea, dual-purpose varieties were developed that produce a good grain yield due to an erect plant habit, then produce new leaves enabling a second harvest of green foliage. For upland rice systems that are limited by labour (mainly needed to control weeds that abound due to shortened fallow periods), a weed competitive plant type was developed from Oryza sativa × Oryza glaberrima crosses. Lastly, sorghum breeders who had previously deselected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are now re-inserting sensitivity into plants having “modern”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allow for flexible sowing dates while maintaining an agro-ecologically optimal time of flowering near the end of the wet season. The ec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se plant types, their place in current and future cropping systems,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under-funding for their realis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不同沙棘品种在定西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引进的7个沙棘品种的种子育苗及成苗定植,并对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进行了观测,初步分析了引进的各沙棘品种类型在定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