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42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详细阐述了早熟、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品种粤糖06-233的选育过程,并就其特征特性、蔗茎产量、蔗糖分、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粤糖94-128为母本、桂糖93-1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8代农艺性状、糖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育成了早熟、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粤糖06-233。通过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6-233蔗茎产量达119 932.56 kg/hm 2,含糖量达18 145.79 kg/hm 2,该品种对甘蔗黑穗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利用去壁低渗法对粤糖06-233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染色体主要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数为2n=88,核型公式K(2n)=88=82m+6sm。  相似文献   
103.
张敏  盛雪芳  黄天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453-14455,14595
总氮(TN)是衡量水质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传统分析方法需经过高压消解,存在操作复杂及费时的局限,且自动化程度低。流动注射分析(FIA)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和准确度高等优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流动注射在线消解测定水中TN,检出限为0.015 mg/L,检测范围为0.12~10.00 mg/L,相对标准差为1.6%~4.2%,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98.5%~108.0%,标样测定均在保证值范围之内,能较好地满足地表水及SS含量较少的排放废水中TN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4.
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氮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使农田氮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子,然而关于农田氮素对环境污染的标准并没有系统的介绍。笔者分别从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方面着手,介绍农田土壤中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壤中氮素富集会加大农田土壤氮流失至水体的风险和数量。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通过氨挥发、地表径流、下渗淋失等进入到环境,其盈余主要以气态、可溶态等形态对环境造成污染。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到:农田径流损失的氮以可溶态为主,其中水稻田面水氮浓度超过30 mg/L会促使土壤矿质态氮部分释放,增加土壤溶液中矿质态氮含量,增加农田土壤氮流失风险;土壤无机N含量达到60 mg/kg时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超过此值,N素流失风险增加,多余的土壤NO3-N将会引起较大的环境风险。化肥使用量控制在150~180 kg/(hm~2·a)之内,可以有效控制化肥氮的损失污染。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可作为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查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顺坡迁移过程的影响,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及土壤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研究藏东南地区梯田系列和复合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明坡面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同样深度(30 cm) SOC、TN面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整个梯田系列内,土壤137Cs面积浓度从坡顶到坡脚呈离散分布格局,上部梯田下坡部位土壤137Cs面积浓度明显高于紧邻的下部梯田上坡土壤,且上坡梯田表现为土壤侵蚀,而下坡和坡脚梯田则表现为土壤沉积;在单个梯田景观内,土壤侵蚀速率主要呈上部坡位高,下部坡位低的趋势; ②复合坡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先波动减少,然后逐渐增加的趋势,即坡顶部位土壤侵蚀速率相对较高,顺坡向下逐渐变小,在坡中部和下部表现为沉积,在坡脚部位土壤侵蚀速率又逐渐增加; ③梯田系列和坡耕地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SOC,TN面积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在藏东南地区,梯田有效地改变了该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土壤137Cs示踪技术可以较好地示踪该区坡耕地土壤、SOC和TN顺坡迁移和空间再分布状况,防控耕作侵蚀的危害也应当得到与水蚀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7.
以黄土高原寺底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采集46个样点的土壤样品,通过地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和矩法(MOM)两种方法分别对变异函数进行了估计,通过交叉检验选择克里金预测效果较好的变异函数进行地统计插值。(1)与矩法(MOM)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估计的变异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更加准确。(2)土层深度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程度明显高于下层土壤。(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灌木林和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最高,弃耕地其次,梯田、果园、人工草地最低,表明退耕还林对提高土壤碳氮水平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8.
滇池流域双龙水库径流区人类活动的沉积物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滇池以南双龙水库的沉积物柱状样,对不同层的沉积物使用210Pb进行定年;分析了不同年代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以及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指标与昆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关系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双龙水库沉积物中值粒径的范围分布在4.07~6.90μm,平均值为5.71μm,沉积物中值粒径在1986年后突然减小;2沉积物中TOC、TN以及TP的含量的范围分别是8.78~26.15、1.59~3.26和0.23~0.47 g/kg,均值分别为11.30、2.01和0.33 g/kg。TOC、TN以及TP的含量在1998年之前相对稳定,而在1998年之后有较大程度增长;3利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指标评价双龙水库沉积物污染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两大指标有加速增长的趋势;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昆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双龙水库沉积物有机指数和TOC含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昆明市人口数量与双龙水库沉积物有机指数和TOC含量的相关性也较强。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生态参数受到社会经济指标的显著影响,人类活动是近几十年影响双龙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样区的野外观察、土壤实测数据和2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了东北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均温(t)、降雨量(p)、有效积温(s)和降雨量/年均温p/t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相同水热条件下长期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水热条件下相同施肥措施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土壤全氮沿纬度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储量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土壤全氮含量与p/t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长期施肥处理表明,在相同水热条件下外源有机肥的加入,以及合理施肥都能提高土壤碳含量;相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氮在不同水热梯度条件下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0.
B06和R09均系甘肃农业大学瓜类研究所培育的杂交一代抗枯萎病籽瓜新品系。B06为黑籽籽瓜,全生育期约130天,果实及种子生育期55~60天。植株生长强健,高抗枯萎病,兼抗蔓枯病。单株坐果1~2个,产籽率约2.5%。种皮黑边白心,黑边清晰均匀,较平整,种子出仁率约 46%。在河西灌区产籽量 125~130 /667m2。较耐干旱瘠薄,适宜有灌溉条件的沙荒地和重茬地种植。 R09为红籽籽瓜,全生育期约 110天,果实和种子生育期 40~45天。植株长势强,肥水多易旺长,抗枯萎病,可连茬种植。单果重 2~ 2.5 kg,产籽率约2.6%。千粒重180 g左右,出仁率约48%。地膜覆盖灌溉栽培产籽量125kg/667m2。采收晚不易发生“胎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