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以‘北丰’和‘北全’葡萄离体叶片和果实为试材,研究了葡萄不同器官内白藜芦醇(Res)及其糖苷合成对紫外线C(UV-C)辐射诱导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合成积累对UV-C辐射诱导反应存在差异。叶片适宜的UV-C辐射剂量为1.8 kJ · m-2,而果皮为1.8 ~ 5.4 kJ · m-2,果实Res合成积累对UV-C辐射诱导的敏感性低于叶片。3.6 kJ · m-2 UV-C辐射果粒对种子中trans-Re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直接辐射完整种子或剖开种子切面也不能显著提高trans-Res含量。UV-C辐射处理的叶片和果皮中trans-Res含量随辐射后常温避光孵育时间的延迟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反式白藜芦醇苷(trans-PD)和顺式白藜芦醇苷(cis-PD)含量在12 ~ 48 h内迅速提高,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种子中trans-Res含量在整个孵育过程中与对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控制采后香菇在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并提高其贮藏品质,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2、4、6和8 kJ·m-2) 短波紫外线(UV-C)对新鲜香菇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剂量UV-C处理对香菇色泽、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香菇表面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延缓了香菇色泽的下降,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并且有利于POD、SOD、CAT和PAL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抑制了PPO活性,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蛋白质的降解,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其中4 kJ·m-2 UV-C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UV-C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香菇褐变,延长其贮藏期。本研究结果为香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UV-C处理对鲜切‘皇冠’梨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UV-C预处理后鲜切和鲜切后UV-C辐照两种方式对鲜切梨褐变的控制效果及其生理机制,为鲜切梨的贮藏保鲜以及扩大UV-C在果蔬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切‘皇冠’梨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鲜切前、后采用UV-C(有效波长254 nm)辐照处理5 min,分析在5℃贮藏过程中,两种方式UV-C处理后鲜切梨的褐变程度(BI)、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抗氧化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非酶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两种UV-C处理均能显著抑制鲜切梨的褐变,其中鲜切后UV-C处理控制效果更好。两种UV-C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鲜切梨的PPO活性、降低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同时提高鲜切梨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非酶抗氧化能力,抑制了H2O2和MDA的积累。相关性分析显示,鲜切梨的BI值与CAT、APX和GR活性以及非酶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H2O2和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UV-C处理主要通过提高鲜切梨的抗氧化防御能力从而延缓贮藏过程中的表面褐变,两种处理方式相比,鲜切后UV-C处理更能有效提高鲜切梨的抗氧化能力,对褐变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短波紫外线诱导采后番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番茄为试材,经2.4kJ/m2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取果皮经冰浴研磨、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苯丙氨酸解氨酶。经测定,紫外照射组PAL活性为81.0U/mL,比对照组高5U/mL,分离纯化倍数为16.4倍,纯化获得的酶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亚基分子量约为76kD。  相似文献   
15.
李宁  关文强  阎瑞香 《北方园艺》2012,(17):163-165
以沾化冬枣为试料,研究了不同剂量(1、2、3kJ/m2)短紫外线处理对冬枣采后低温保鲜的效果。结果表明:1kJ/m2短波紫外线照射处理效果最佳,可有效提高冬枣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抑制硬度下降,减缓维生素C的消耗,保持冬枣中还原糖的含量,降低枣果的转红指数及腐烂率,延缓果实成熟。  相似文献   
16.
以16a生‘北全’葡萄田间结果树为试材,在果实转熟期采用UV-C辐射结合韧皮部环剥的方法,研究了UV-C辐射对葡萄叶片和邻近果穗果实不同器官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射能够显著提高叶片trans-Res、trans-PD、trans?ε?VIN、trans?α?VIN、trans-RT和trans?δ?VIN含量,而单独的环剥处理则不具备这样的效果;UV-C辐射叶片抑制了邻近枝条韧皮部trans-Res和trans?ε?VIN的积累,环剥能够改变这种结果;而对邻近枝条木质部trans-Res及其衍生物的积累无影响。UV-C辐射叶片能够促进邻近果穗的果穗轴和果皮分别为5种和2种trans-Res及其衍生物的积累,环剥能够阻断这种效应;而对邻近果穗种子trans-Res及其衍生物的积累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UV-C处理对水蜜桃常温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索UV-C照射对常温下水蜜桃的保鲜效果,以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凤凰水蜜桃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UV-C对常温条件下水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UV-C处理后,均能推迟果实呼吸高峰出现,降低峰值,减缓果实软化,控制PPO酶活性;1kJ·m-2UV-C在保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同时,也将MDA值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表现出更突出的常温保鲜效果;UV-C处理均使水蜜桃果实的相对电导率产生不同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用剂量3.6 kJ·m-2的紫外线C(Ultraviolet C,UV-C)辐射处理‘京蜜’葡萄成熟果实,25 ℃条件下避光孵育24 h后,控制温度为25 ℃和0 ℃贮藏,贮藏后0、0.5、1、2、3、7、10、14、24、34 d取样,HPLC法分析果皮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及其糖苷含量。结果表明:UV-C辐射后25 ℃条件下孵育24 h能显著提高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 trans-Res)和顺式白藜芦醇苷(cis-Piceid, cis-PD)的含量,不能提高反式白藜芦醇苷(trans Piceid,trans PD)含量。贮藏温度对UV-C辐射葡萄果皮Res及其糖苷含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对照果实还是UV-C辐射处理果实,果皮中均未检测到顺式白藜芦醇(cis-Resveratrol, cis-Res)。25 ℃和0 ℃贮藏条件下对照果皮(trans-Res trans-PD、cis-PD含量低,变化幅度很小,而UV-C处理果皮中变化幅度很大,绝大部分时间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室内条件下距黄瓜幼苗顶端120cm,紫外线(UV-C)每次辐射10min,间隔2d、4d或6d辐射1次,苗期分别共辐射10、5、4次。结果表明,随着UV-C辐射次数的增加,即间隔天数的缩短,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及地下部的鲜重降低;叶片的色素含量受UV-C辐射影响不大。在UV-C辐射下黄瓜幼苗的光合强度、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下降,而蒸腾强度不受UV-C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UV-C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UV-C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乘积确定照射剂量,在不同的UV-C辐射剂量下,设不同的接种时间和不同的贮存温度和光照条件,测定了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结果表明,控制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最适UV-C照射剂量为7.5kJ·m-2。UV-C照射2d后,人工接种发病指数最低,紫外照射结合13℃低温贮存,果实发病率、发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低剂量UV-C照射能降低苹果炭疽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抑制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低剂量紫外线照射可诱导苹果的抗病性,且其诱导具有时间性。UV-C照射后光照与黑暗贮存控制炭疽病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