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7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是从乳铁蛋白(LF)上被胃蛋白酶水解下来的25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位于乳铁蛋白第二外显子,是乳铁蛋白的抗菌活性中心,其抗菌活性是LF的几百倍。Lfcin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同时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参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维持动物肠道菌群正常生态稳定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2.
[目的]分析青海湖地区6种乳制品的营养成分。[方法]对从青海湖地区采集的牦牛牛奶、牦牛酸奶、牦牛曲拉、犏牛牛奶、犏牛酸奶以及犏牛曲拉6种乳制品样品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脂肪、总糖、水分以及灰分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6种乳制品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3%、4.4%、71.6%、3.7%、3.6%和49.6%,高于普通牛奶乳制品的蛋白质含量;6种样品的谷氨酸的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1.6%、21.5%、23.1%、22.0%、21.7%和22.4%,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0.9%、40.8%、39.9%、41.1%、41.0%和40.0%;牦牛牛奶和犏牛牛奶的脂肪含量达到9%,是普通牛奶脂肪含量的2倍以上。[结论]这6种乳制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高于普通的乳制品。  相似文献   
293.
牦牛(Bos grunniens)是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寒地区的牛亚科动物,是在高寒、空气稀薄、日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自身适应形成的一个特殊牛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牦牛对高寒地区草场的利用和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其它家畜难以替代的,有“全能家畜“之称[1,2].  相似文献   
294.
真空包装延长牦牛鲜肉货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试验探讨了真空包装技术对延长牦牛鲜肉货架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真空包装条件下延长牦牛鲜肉货架期的最佳参数为:真空度-0.075MPa,抽真空时间60s,牦牛肉块大小200g,保存温度5℃。  相似文献   
29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野牦牛和家牦牛胸部、腹部、背部牛毛的鳞片花纹类型及分布、鳞片间距、毛细度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牦牛和野牦牛牛毛的显微结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视野下存在一定差异,3个部位中,相对规则波浪形鳞片长度占毛总长比例家牦牛小于野牦牛;单回纹形鳞片长度占毛总长比例家牦牛大于野牦牛;毛鳞片间距家牦牛略高于野牦牛;毛最粗处直径平均值野牦牛整体大于家牦牛,以上分析表明家牦牛和野牦牛的毛可为2者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6.
牦牛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对牦牛H-FABP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牦牛该基因与其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基因定位、表达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特定引物对牦牛H-FABP基因进行PCR扩增并进行T-A克隆和测序,在此基础上使用RepeatMasker、DNAMAN4.0、BioEdit4.8.10、Clustal W1.8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牦牛H-FABP基因(已在NCBI上登录,登录号为DQ026674)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CDS序列全长为402 bp,前体氨基酸数为133个。4个外显子大小分别为73 bp、173 bp、102 bp和54 bp;3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3 460 bp、1 892 bp和1 495 bp;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序列遵循通常的基因组成规律。外显子和内含子个数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人、大鼠、小鼠、鸡、斑马鱼各物种相同。牦牛H-FABP基因序列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13.07%。内含子Ⅰ含有5个重复元件,包括1个SINE/Artiodactyls元件、1个SINE/MIR3元件、1个SINE/Bov-tA1元件和2个SINE/MIR元件;内含子Ⅱ无重复元件;内含子Ⅲ有3个重复元件,其中SINE/MIR元件、LINE/L2元件、SINE/Artiodactyls元件各1个。SINEs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11.85%,哺乳动物分散性重复序列MIRs比率为6.44%。LINEs所占比率为1.22%,小于SINEs元件。其中,LINE1、BovB/Art2、L3/CR1重复元件以及LTR类反转录元件和DNA转座子元件在牦牛该基因区域中不存在。不同物种间在该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上有较高的保守性。牦牛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人、大鼠、小鼠、鸡、斑马鱼各物种在H-FABP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上同源性大小分别为99.8%、97.8%、97.0%、92.8%、88.8%、83.3%、83.1%、76.4%、68.7%;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为100%、96.9%、96.9%、92.4%、88.7%、85.7%、85.7%、77.4%、69.9%。【结论】牦牛H-FABP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I、外显子Ⅱ、 外显子Ⅲ 和外显子Ⅳ大小分别为73 bp、173 bp、102 bp和54 bp,内含子I、内含子Ⅱ和内含子Ⅲ大小分别为3 460 bp、1 892 bp和1 495 bp。牦牛该基因区域含有较为丰富的重复序列元件且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序列遵循通常的基因组成规律。牦牛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人、大鼠、小鼠、鸡、斑马鱼9个物种在H-FABP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297.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畜种,为牧民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但是牦牛的繁殖力较低,通常为2年1胎或3年2胎,选育改良进展缓慢.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作为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已被应用于牦牛科学研究和繁殖生产上.由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远远低于体内,因此完善体外培养条件,提高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熟率,对牦牛...  相似文献   
298.
高寒、缺氧和牧草营养短缺是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牦牛对青藏高原低氧的适应,主要通过特定的生理、代谢及解剖学特征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低氧环境下从器官到细胞器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牦牛高寒低氧适应在基因水平上的成果较多,但受分析方法和样本数量的限制,低氧适应的候选基因不尽相同,其明确的生理生化表型仍不是很确定。本文从牦牛对氧的运转和利用、高寒胁迫的适应以及应对牧草营养短缺等组织解剖学形态方面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高原动物和人群的疾病防治及揭示高原人群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99.
以5个地方黄牛及青海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67头黄牛与牦牛的类血管生长因子4基因的第5外显子(ANGPTL4exon5)序列进行SNP检测,并分析该SNP与黄牛与牦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个新的SNP多态位点(NC007305:g.C4899T),并检测出CC、TT和CT3种基因型。黄牛和牦牛不同基因型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分析显示,黄牛TT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399.096±32.946)kg、体斜长(147.447±4.456)cm、胸围(175.188±5.814)cm和腹围(204.657±7.113)cm,显著大于CT基因型个体,依次为(275.636±51.266)kg、(126.470±6.933)cm、(154.031±9.047)cm、(178.911±11.069)cm,其余各项指标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该位点有可能作为黄牛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之一。青海牦牛群体中没有发现与该基因座多态显著相关的性状。  相似文献   
300.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供体细胞和TSA处理对牦牛异种体细胞核移植(Interspecies nuclear transfer,iSCNT)胚胎的影响。【方法】以黄牛卵母细胞为受体,分别以牦牛50日龄胎儿及6和18月龄个体成纤维细胞为供体,构建牦牛iSCNT胚胎,研究供体细胞来源对牦牛iSCNT胚胎的影响。分别用0(对照),20,40,60和80 nmol/L的TSA处理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12 h,构建iSCNT胚胎,比较其发育情况,确定TSA的最佳处理浓度;用最佳浓度的TSA处理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0(对照),6,12和18 h,构建iSCNT胚胎,比较其发育情况,确定TSA的最佳处理时间。用最佳TSA作用时间和浓度处理供体细胞,构建牦牛iSCNT,之后用40和80 nmol/L的TSA分别处理iSCNT胚胎6 和12 h,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牦牛iSCNT胚胎发育的影响。采用qRT-PCR方法检测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 的iSCNT胚胎及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且处理iSCNT胚胎12 h的iSCNT胚胎去乙酰化酶2(HDAC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以不进行TSA处理的iSCNT胚胎为对照。【结果】以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牦牛iSCNT胚胎的囊胚率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能显著提高牦牛iSCNT胚胎的囊胚率(30.6%),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用40 nmol/L TSA处理牦牛iSCNT胚胎12 h组的囊胚率高于80 nmol/L TSA处理iSCNT胚胎6 h组,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用TSA处理供体细胞和iSCNT胚胎之后,HDAC2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供体细胞对iSCNT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和iSCNT胚胎12 h能显著提高牦牛iSCNT胚胎体外发育及重编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