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7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为调查口蹄疫疫苗对西藏牦牛的免疫保护情况,应用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随机选取的西藏五区一市844头牦牛的血清进行O型、AsiaⅠ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西藏地区牦牛口蹄疫O型、AsiaⅠ型疫苗抗体具有5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83.44%、71%,口蹄疫疫苗免疫状况良好,但西藏同一地区不同县、市的牦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32.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供体细胞和TSA处理对牦牛异种体细胞核移植(Interspecies nuclear transfer,iSCNT)胚胎的影响。【方法】以黄牛卵母细胞为受体,分别以牦牛50日龄胎儿及6和18月龄个体成纤维细胞为供体,构建牦牛iSCNT胚胎,研究供体细胞来源对牦牛iSCNT胚胎的影响。分别用0(对照),20,40,60和80 nmol/L的TSA处理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12 h,构建iSCNT胚胎,比较其发育情况,确定TSA的最佳处理浓度;用最佳浓度的TSA处理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0(对照),6,12和18 h,构建iSCNT胚胎,比较其发育情况,确定TSA的最佳处理时间。用最佳TSA作用时间和浓度处理供体细胞,构建牦牛iSCNT,之后用40和80 nmol/L的TSA分别处理iSCNT胚胎6 和12 h,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牦牛iSCNT胚胎发育的影响。采用qRT-PCR方法检测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 的iSCNT胚胎及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且处理iSCNT胚胎12 h的iSCNT胚胎去乙酰化酶2(HDAC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以不进行TSA处理的iSCNT胚胎为对照。【结果】以5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牦牛iSCNT胚胎的囊胚率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能显著提高牦牛iSCNT胚胎的囊胚率(30.6%),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用40 nmol/L TSA处理牦牛iSCNT胚胎12 h组的囊胚率高于80 nmol/L TSA处理iSCNT胚胎6 h组,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用TSA处理供体细胞和iSCNT胚胎之后,HDAC2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供体细胞对iSCNT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40 nmol/L TSA处理供体细胞6 h和iSCNT胚胎12 h能显著提高牦牛iSCNT胚胎体外发育及重编程能力。  相似文献   
333.
以5个地方黄牛及青海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67头黄牛与牦牛的类血管生长因子4基因的第5外显子(ANGPTL4exon5)序列进行SNP检测,并分析该SNP与黄牛与牦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个新的SNP多态位点(NC007305:g.C4899T),并检测出CC、TT和CT3种基因型。黄牛和牦牛不同基因型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分析显示,黄牛TT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399.096±32.946)kg、体斜长(147.447±4.456)cm、胸围(175.188±5.814)cm和腹围(204.657±7.113)cm,显著大于CT基因型个体,依次为(275.636±51.266)kg、(126.470±6.933)cm、(154.031±9.047)cm、(178.911±11.069)cm,其余各项指标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该位点有可能作为黄牛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之一。青海牦牛群体中没有发现与该基因座多态显著相关的性状。  相似文献   
334.
为确诊天峻县3头牦牛死亡的病原,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生化鉴定和多重PCR鉴定.结果表明,从3头牦牛中分离出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设计的特异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获得大小为460 bp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特异性Kmt1基因和760 bp的血清型bcbD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这3株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是荚膜B型;3株分离菌对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氯霉素类药物氟苯尼考及部分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唑啉等敏感.  相似文献   
335.
将6头体重150kg的牦牛分为两组,一组安装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T”型瘘管,一组安装十二指肠“桥”型瘘管。前者经瘤胃瘘管灌注标记物Cr-ETDA测定十二指肠食糜流量,后者直接由十二指肠收集食糜,同时测定十二指肠总氮、微生物氮、氨氮和非氨氮的流量。结果用标记法测定的十二指肠食糜流量、总氮、微生物氮、氨氮、非氨氮流量均比全回收法测定的结果高。  相似文献   
336.
Concentrations of blood serum macromineral calcium, phosphorus, sodium, chlorine and potassium of 6 to 40 months old growing yaks were determined bi-monthly with Beckman Synchron CX System, and body weights were also recorded in a production year-round. The body weight of growing yaks showed a pattern of rapidly gaining more weight in warm seasons and gradually losing about one fifth of it in cold seasons except of the uncompleted weaned younger animals. In the harsh cold seasons, the serum P dropped to an abnormally low level, while the serum Ca was maintained in a relatively constant level, which implied that much more restored Ca may be released to blood stream from the animal's skeleton to maintain the Ca in homeostasis during the prolonged deficiency of forage intake. Both of the serum levels of Ca and P peaked in September, correspondently, the greatest body weight gain occurred in the same month. Except serum level of K, all the serum levels of macrominerals studied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living body weight of growing yaks(P < 0.05). Providing supplements with macrominerals, especially P and Ca in cold seasons, are necessary for the growth of yaks and will be benefit local farmer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ak produc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337.
天祝白牦牛被毛有髓毛、两型毛、无髓毛均因部位不同其含量、细度和长度有较大的差异。纤维类型分析发现 ,天祝白牦牛被毛的绒毛中 ,存在外形 (长度和细度 )特征明显不同的两种无髓毛纤维 (绒毛 ) ,并将其分为无髓粗绒和无髓细绒。无髓粗绒的细度为 46 43 μm± 7 89μm ,无髓细绒的细度为 2 2 76μm± 3 91μm ,二者之间平均直径相差 2 3 67μm ,各部位无髓粗绒与无髓细绒在细度上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无髓粗绒和无髓细绒的平均伸直长度分别为 8 92cm±3 97cm和 5 2 1cm± 1 17cm ,各部位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首次提出将天祝白牦牛的被毛中的无髓毛 (绒毛 )纤维分为无髓粗绒毛和无髓细绒毛两种纤维类型。  相似文献   
338.
提高青年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3头3.5岁进入初情期的青年牦母牛采用生殖激素处理后,发情率达到69.70%,繁殖率达到57.58%;166头对照青年牦母牛的发情率为63.86%,繁殖率为22.89%;试验组比对照组发情率提高5.84百分点,繁殖率提高34.69个百分点(P<0.05)。采用PG-CL FSH和PG-CL LHRH-A3两种不同激素处理方案,PG-CL FSH处理组的发情率高于PG-CL LHRH-A3处理,两种处理的繁殖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39.
340.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