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71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水田养殖泥鳅于其沉积物颗粒分布的作用。[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鱼类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结果]泥鳅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3.2%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7.5cm,垂直迁移率为7.676×10^-4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中,分别有39.7%和9.9%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5cm和5.1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7.597×10^-4g^-1·cm^-2·d^-1和1.894×10^-4g^-1·cm^-2·d^-1。[结论]泥鳅扰动能影响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促进水/土界面的营养物质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92.
48个泥鳅家系鱼种阶段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地建立了48个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全同胞家系,对不同家系子代鱼种早期阶段6个月的生长进行了测量。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家系的子代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极显著。其中,F3、F6、F22和F46等家系全长增长较快,6月龄全长分别为9.03cm、9.07cm、9.23cm、9.15cm,与其它家系相比优势显著;F1、F6、F22、F46和F50等家系体重的增长速度较快,6月龄体重分别为3.78g、3.74g、3.85g、3.87g、3.59g,与其它家系相比差异显著。由此推定F6、F22、F46等家系为优秀家系,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93.
随机选取305尾不同家系的4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厚共8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揭示影响4月龄泥鳅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高、头长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548),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3003),其他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地影响体重。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以全长(X1)、头长(X2)、体高(X3)、尾柄高(X4)和尾柄长(X5)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4.515+0.255X1+1.744X2+1.966X3+1.422X4+0.511X5。在泥鳅选育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该方程对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主要用泥鳅全长指标进行选择,以达到间接选育体重、优化其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泥鳅血清凝集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200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从泥鳅血清中分离出两种天然凝集素MSL-I和MSL-Ⅱ.SDS-PAGE检测表明,MSL-I及MSL-Ⅱ均显示两条蛋白质着色带.采用凝胶过滤法测得MSL-I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MSL-Ⅱ相对分子质量为82 000.根据凝胶过滤测定及SDS-PAGE检测结果可知,MSL-Ⅱ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9000和13 600两种亚基组成,MSL-I的亚基组成有待进一步研究.MSL-Ⅱ能结合多种糖,其中对乳糖的亲和力最强.MSL-Ⅱ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在pH 4~11范围内具有凝集活性,最适pH为6~8.  相似文献   
95.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6.
中国洪湖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洪湖自然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的形态测量观察方法、染色体制片技术对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二倍体泥鳅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三倍体泥鳅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四倍体泥鳅4n=100,核型公式为20m+8sm+72t,NF=128;2)5个比例性状测量结果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很接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两者与三倍体在眼后头长/体长(PL/SL)、后头部到鳃的距离/体长(LOOSR/SL)、背鳍前端到尾鳍的距离/体长(LODO-CB/SL)3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二倍体、三倍体及四倍体形态差异主要系躯体后半部差异所致;(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洪湖二倍体和四倍体相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三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7.
氨氮胁迫对泥鳅不同组织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在淡水中分别添加NH4Cl 0、50、150、250、450 mg/L,并分组。测定21 d内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低浓度组(50、150 mg/L)在氨氮胁迫2 d和7 d时,泥鳅肝脏、鳃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4 d和21 d时,逐渐降低。但250 mg/L组和450 mg/L组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与肝脏和鳃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内SOD和GSH-PX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比较滞后。[结论]氨氮对泥鳅3种组织的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8.
张克俭 《水产学报》1997,21(4):366-372
用自行研配的低温保存液对泥鳅等三种鱼的心脏跳动期胚胎进行低温保存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慢速,分段慢速及分段快速且种降温程度,保存后的胚胎又分别以4,25和40℃的未浴中复温。从存活率和孵化率看,分段快速降温程序较好,分段慢速降温次之,慢速降温最差;而复温方式以40℃方式最佳,25℃次之,4℃最差。  相似文献   
99.
4月龄泥鳅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取305尾不同家系的4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厚共8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揭示影响4月龄泥鳅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高、头长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548),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3003),其他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地影响体重。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以全长(X1)、头长(X2)、体高(X3)、尾柄高(X4)和尾柄长(X5)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4.515+0.255X1+1.744X2+1.966X3+1.422X4+0.511X5。在泥鳅选育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该方程对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主要用泥鳅全长指标进行选择,以达到间接选育体重、优化其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
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 ~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