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32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电动胶辊旋转式油茶果采摘执行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花苞损伤又成为机械采摘难以克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动胶辊旋转式油茶果采摘执行器,分析了胶辊机构采摘油茶果的过程和原理,得到了油茶果碰撞脱落的临界条件。通过对采摘头回转架组件参数设计,确定了回转架组件上对辊间距有效调节范围为20~65 mm,初步拟定回转架转速范围为20~40 r/min。在江西农业大学油茶林进行了油茶果采摘试验,并对电动胶辊旋转式油茶果采摘执行器作业中油茶花苞损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胶辊直径为30 mm,间距为25 mm,胶辊旋转速度为30 r/min,胶辊线速度为0.833 m/s时,直径大于25 mm的油茶果能全部被采摘,漏采率为13.6%,且未开的花苞未见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42.
龙婷  吴雪辉  容欧  杨柳  易志  李扬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7):1181-1186
[目的]研究油茶籽的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寻找一种干燥效率高、茶油品质好的干燥方式,为茶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试验优化不同热风温度、转换点水含量和微波功率密度下油茶籽的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并对比不同干燥方式(自然、热风、微波、热风—微波联合)对油茶籽干燥时间、出油率及所得茶油的理化指标、功能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40℃、转换点水含量35%、微波功率密度1.50 W/g,3个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微波功率密度>转换点水含量>热风温度..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干燥时间仅长于微波干燥,为293 min,其出油率最高,为42.09%;4种干燥方式制得茶油的理化指标和功能营养成分的综合评分为: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自然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棕榈酸含量均在11.0%左右,油酸含量在80.1%~81.1%.[结论]采用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油茶籽,既能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出油率,又能保证茶油品质,是一种适合产业化利用的油茶籽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43.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索分析油茶子萃取物的组分。[方法]以油茶子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油茶子进行萃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萃取物的组分。[结果]油茶子的超临界CO2萃取产率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与萃取压力呈正相关,在同等条件下压力越大,产率越高。从HPLC和GC-MS图谱分析,不同方法萃取的油茶子的化学组分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通过对油茶子的超临界萃取物进行测试,为油茶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本文在多年种植山茶花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大理山茶花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对大理山茶花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使茶花产业健康成长,让茶花走进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46.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d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t.tem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gigantocarpaHuet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c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相似文献   
47.
为降低轻型基质育苗成本,寻找一种适合苗木生长的替代有机基质.以油茶壳为原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添加不同的氮源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的碳氮比进行油茶壳腐熟发酵试验,分析油茶壳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油茶壳堆沤发酵50 d可完成腐熟;腐熟后碳氮比降低,EM菌对碳氮比降低最明显,使碳氮比降到20∶1以下,其中7号处理降到1...  相似文献   
48.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籽油毛油、碱炼油、脱色油、脱臭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3道工序对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以及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油酸值最高,为0.67 mgKOH/g;精炼油酸值最低,为0.32 mgKOH/g.毛油过氧化值最高,...  相似文献   
49.
为了高效分离油茶蒲中的脂肪酸合酶(FAS)抑制剂,以乙醇-水为洗脱液,采用大孔树脂D101对油茶蒲提取物进行梯度洗脱,并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对其中的40%乙醇洗脱馏分(40F)进行分离。结果表明,D101大孔树脂洗脱馏分中40F的多酚含量最高,并且其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为0.61μg·m L-1。以氯仿∶乙醇∶水∶乙酸(4∶3∶2∶0.01,v/v/v/v)为分离溶剂体系,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850 r·min-1,流速2 m L·min-1,在该条件下采用HSCCC对40F进行分离可以纯化得到鞣花酸和3-O-甲基鞣花酸-4'-O-葡萄糖苷,纯度均为95%以上。因此,采用大孔树脂-高速逆流色谱能够简便、高效地分离制备油茶蒲中的脂肪酸合酶抑制剂单体,这为油茶蒲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摘要:从土壤、垃圾以及腐烂的树叶中通过刚果红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等培养基初筛出L-1、L-3、L-4、L-5、L-6、L-2六株菌株。然后用这六株菌种对以油茶饼粕为主要营养成分的固态培养基进行单菌发酵。通过比较固态发酵时菌种的内切酶酶活得出L-1、L-3、L-4三种菌株可做为高效降解茶粕纤维素的备选菌株,比较三种菌株的外切酶酶活、内切酶酶活、总酶活的显著性分析得知,L-3菌株是产降解茶粕高效纤维素酶的最佳菌株,经鉴定该种菌株属于青霉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