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83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28篇
  194篇
综合类   32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  Dedicated to Prof. Dr. Ulrich Förstner on his 65th birthdayBackground   Sediments pose problems at their deposition sites when there is too little sediment (e.g. wetlands) or too much sediment (e.g. navigable waterways) and, additionally, when they are contaminated. These problems often have their origin upstream in the river catchment. Objective   Global aspects of changes concerning sedim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as they affect downstream areas, are reviewed. A case study of estuarine sediments demonstrates how a holistic approach helps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qual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Globally, large reservoirs intercept between 25 and 30% of the sediment and consequently supply the coast with impacts on wetlands and coastal morphology. In estuaries, the composition of sediments is determined by the mixing of marine sediments supplied from the coast and the supply by rivers. Natural tracer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mixing ratios of marine to fluvial sediments in estuaries, and hence their contamination. Scenarios on implementation of pollution abat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are needed to predict future sediment quality in downstream areas. The results show, even for a ‘green’ scenario, that sediment quality in the Rhine catchment will pose future problems due to the temporal storage of contaminants in soils and sediments.Recommendations and Outlook   The current methods applied make use of existing models linking sediment transport with point and diffuse sources in the river catchments and scenario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of point and diffuse sources. However, more effort is needed to come to a uniform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land use changes and links with more advanced scenario methodology for long to medium-term management of sedim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river catchments.  相似文献   
62.
以苏州太湖流域衙甪里村为例,介绍了复合式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工程实例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村生活污水经复合式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后,其COD、NH3-N、TN和TP指标均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要求,运行稳定且成本低廉,说明复合式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适宜在太湖流域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力学性能的测试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目前在滇南一带开发推广的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结构特点,并从实地测试和实验室测试、理论模型的角度,讨论了此类沼气他的结构性能,特别在理论模型研究中,分别针对二维、三维几何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得到了一些和实地测试一致的结果。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说明此类竹编水泥沼气池在力学结构上是合理的,在承受荷载上具有足够大的安全系数,同时也指出了竹编水泥沼气池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些技术环节,对于进一步在农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尚文  杨永兴  韩大勇  唐明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45-13947
基质堵塞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会缩短人工湿地使用寿命并降低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总结了人工湿地堵塞的成因和基本过程、人工湿地堵塞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制以及投加蚯蚓、安装复氧通气管、施用药剂等防治基质堵塞的新技术,建议从人工湿地设计、运行、维护等方面解决人工湿地堵塞问题,为人工湿地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5.
官厅水库库区水生植物演变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等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影像(1995—2007年),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以多尺度分割技术为核心,提取了官厅水库水生植物空间分布信息,在斑块类型和景观级别尺度上,共筛选了8个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的定量指标,结合水生植物空间分布的质心变化,分析了水生植物演变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95—2007年,受水域面积的扩张和萎缩的影响,库区水生植物面积及其平均斑块面积呈明显地增加和减少趋势:沉水植物波动幅度比较明显,呈先小幅扩张后急剧萎缩的趋势,2000年之前,随水域的扩张,其面积增加了30.2 km2,相对动态度达116.87%;之后,随着水域面积的持续萎缩,沉水植物面积以每年4.2%呈大幅递减趋势,减少了43.02 km2;挺水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其面积呈小幅扩张趋势,增加了4.58 km2。(2)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随水域面积的波动呈现不同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库区沉水植物的景观优势度高,最高达56.09%,占库区水生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挺水植物的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指数均低于同年沉水植物,具有离散度高、破碎度高、连通性低的特点。挺水植物的斑块形状相对复杂,其分维度指数平均比同年沉水植物高0.29。(3)水生植物的质心12 a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变化,挺水植物质心整体向库区东北方向移动了1.88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北12.78°;沉水植物质心整体向库区西南方向移动了4.66 km,偏移方向为南偏西43.04°。  相似文献   
66.
浸润线高度对垂直潜流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猪场沼液,开展了不同浸润线高度下垂直潜流湿地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浸润线可改变湿地填料层中的溶解氧分布和水力流态,从而造成了3种类型湿地系统对猪场沼液处理效果的差异;在不同水力负荷下,中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VSSF-M)对猪场沼液中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好于低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VSSF-L)和高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VSSF-H);中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利用溶解氧梯度在填料层内实现了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的共存,从而使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在同一系统内完成,提高了系统的脱氮能力;中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系统还可适当增大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并可优化水力流态,从而进一步改善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因此,结合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中浸润线垂直潜流湿地对浓度较高的猪场沼液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67.
不同人工湿地基质对磷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基质磷素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以及基质饱和吸附后磷素解吸实验,研究陶瓷滤料、红泥、水洗砂、炉渣4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的效果,评价其基质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解吸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在溶液磷(P)浓度为5~150 mg·L-1条件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陶瓷滤料和红泥两种基质的磷素吸附过程,陶瓷滤料用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程度更好,红泥则相反.4种基质对磷素的吸附量顺序依次为红泥>陶瓷滤料>炉渣>水洗砂.从磷素的解吸率来看,4种基质释磷顺序依次为炉渣>水洗砂>陶瓷滤料>红泥,水洗砂和炉渣吸附磷素后的解吸率较高,其他两种基质磷素解吸的比例很低.综合评价,陶瓷滤料更适合作为人工湿地污水除磷的基质.  相似文献   
68.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于具有景观效果好、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大量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对SS、CODCr、BOD5、NH3-N、TP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或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9.
实验监测湿地系统中ρ(TN),ρ(NH4+-N),ρ(TP),ρ(CODCr)和ρ(BOD5)的沿程变化情况,并应用PCR-DGGE技术对湿地5种运行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的污染物浓度均沿程下降,但去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DGGE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EH)均有所不同.其中两级潜流细菌多样性指数沿程有所增加,其余工艺细菌多样性指数沿程都略有下降;单一的潜流或表流运行工艺的微生物丰度要远小于组合工艺的微生物丰度.对不同工艺组合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级潜流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下降,潜流+表流组合工艺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上升,两级表流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湿地与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内陆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因此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高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湿地和城市周边湿地功能作用的分析,指出湿地可以为解决我国内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生态保障。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