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2.
达氏鲟精巢细胞消化分离和超低温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两种酶对精巢细胞的消化效果,探究抗冻剂、降温程序、糖类和卵磷脂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精巢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获得消化冻存后高存活率的细胞。实验使用0.25%胰蛋白酶和2 mg/m L胶原酶H+500 U/m L中性酶II的组合酶对达氏鲟精巢细胞进行消化,获得不同消化时间内的活细胞数量。另外,还研究了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10%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甲醇(MET)作为抗冻剂,采用-1℃/min慢速降温以及直接投入液氮中的快速降温方法冻存,冷冻稀释液采用D-海藻糖或同浓度D-蔗糖,以及添加5%、8%、11%卵磷脂对冻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消化酶在同一时间消化所得的活细胞数和活细胞率无显著差异,并且都在3 h获得最多活细胞。慢速降温的冻存效果极显著地好于快速降温(P=0.01)。不同抗冻剂的保存效果差异显著,复苏后细胞相对存活率EG(51.70%±5.24%)MET(45.09%±3.15%)DMSO(40.18%±3.90%)。不同糖对达氏鲟精巢细胞冻存效果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的卵磷脂冻存效果有极显著差异。含8%卵磷脂的冻存液对细胞的冻存效果最好,细胞存活率可达(93.55±2.56)%,培养10 d后细胞数目为0 d时的3.19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41.87 mg/L、36.62 mg/L、29.96 mg/L、25.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40 mg/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5.5 mg/L乙氧氟草醚染毒6 d,大鳞副泥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值最大,与对照(0 mg/L)相比差异极显著。整体上,GPT和GOT活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DNA损伤,试验结果显示,6 d时试验处理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DNA损伤效应,应适量施用。  相似文献   
14.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同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养殖简单,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是进行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t检验方法,比较了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10个外部形态特征。[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0个比值性状中有3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1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1.151%、18.844%、12.324%和10.169%,4个主成分的积累贡献率为72.487%,雌雄个体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存在重叠交错态势,差异不显著,与t检验结论相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除草剂乙氧氟草醚(Oxyfluorfe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进行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安全浓度为8.40mg/L,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为低毒。乙氧氟草醚低浓度(8.00 mg/L,10.50mg/L,13.00mg/L)作用下,大鳞副泥鳅肝脏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明显升高;高浓度(15.50mg/L)作用下酶活性在染毒2d、4d时呈上升趋势,但在6d时急速下降。15.50m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鳞副泥鳅肝细胞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明显增加,肝细胞受到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7.
以初始体重为(3.86±0.23)g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试验对象,研究蚯蚓(Eisenia foetida)粉替代鱼粉对其生长、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以0代替鱼粉为对照组,用蚯蚓粉替代25%、50%、75%、100%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在网箱中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蚯蚓粉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系数、增重率升高(P0.05),肥满度、肝体比降低(P0.05)。各组间脾体比、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75%和100%替代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替代组粗蛋白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蚯蚓粉水平的上升,鱼体肌肉蛋白质的精氨酸、胱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升高(P0.05),脯氨酸、组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代替水平的上升,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继续上升,肝胰脏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溶菌酶活力下降,肝胰脏丙二醛含量、碱性磷酸酶活力、攻毒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各组间的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蚯蚓粉可部分替代(22%)饲料鱼粉而不影响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和存活,且能提高鱼体肌肉成分,有效预防肝胰脏损伤和过氧化,但显著降低了鱼类免疫性能(P0.05)。  相似文献   
18.
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测毒死蜱的环境毒性,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毒死蜱对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红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的LC50分别为524.76、291.53、193.20μ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6.99μg/L;试验各组(毒死蜱质量浓度分别为26.99、45.11、63.23μg/L)的红细胞微核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63.23μg/L)染毒后的第6天,为4.111‰,微核率与毒死蜱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毒死蜱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捕捞转场后造成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死亡的病原,本试验对台湾泥鳅进行病理解剖、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泥鳅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经纯化保存,命名为XJC。菌株XJC葡萄糖发酵、D-葡萄糖、鸟氨酸、苯丙氨酸及尿素利用阳性,其他所测生化指标均为阴性,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相似性达99.6%,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台湾泥鳅具有致病性,被感染的泥鳅出现了肠道充血典型病理变化。从发病泥鳅体内分离到与菌株XJC一致的菌株,可以判定菌株XJC是泥鳅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表现出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多肽类、呋喃唑酮、洁霉素及第一、第二代头孢类药物均等表现耐药,生产中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摩氏摩根菌疾病的防治。本试验结果可为台湾泥鳅摩氏摩根菌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讨冷刺激对泥鳅血液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蛋白质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冷激蛋白;同种泥鳅,控制产生冷激蛋白的特定基因在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程度下,产生冷激蛋白的时间和种类不同;不同种泥鳅,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产生冷激蛋白的时间和种类也不一样.本研究不仅为研究冷激蛋白提供了前提,而且为两种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