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对水体中溴氰菊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不同条件下(曝气水体、不曝气水体、河蟹养殖水体)溴氰菊酯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溴氰菊酯用石油醚萃取脱水后直接GC-ECD检测,回收率达到80%~110%,前处理方法简单,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L,方法准确可靠,适合水体中溴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检测;配制的1ng/mL、10ng/mL、50ng/mL三种浓度的溴氰菊酯水溶液,在曝气的条件下24h降解了44.2%~72.4%,在静置的条件下24h降解了7.5%~26.2%,溴氰菊酯浓度越高降解得越快;在养殖河蟹的水体中同样高浓度比低浓度溴氰菊酯降解快。  相似文献   
52.
建立用气相色谱同时检测桃中毒死蜱、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三种不同类型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用乙腈提取, Carb∕NH2复合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提取液,采用HP-5毛细管柱分离、GC-ECD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农药残留的色谱图分离效果较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在0.0 031mg/kg~0.0 088 mg/kg之间,多次试验平均回收率在94.8%~100.7%之间,RSD在1.35%~3.25%之间。该方法适合桃中上述三种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53.
天童山古树群白蚁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9年开始,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古树群以"心居康"灭蚁系统地下定点系统监测与地面树干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330 d的虫情调查,采用2.5%联苯菊酯1∶80倍稀释液喷施和2.5%氟虫晴1∶40倍稀释液注药对白蚁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浙江天童山危害古树的白蚁种类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及黄翅大白蚁;采用联苯菊酯喷施并结合氟虫晴注药防治效果达74.4%~99%,地下监测虫口减退率为71.4%~100%,与地上调查防治效果相吻合,防治效果较好,且对环境污染小,适用于风景区白蚁防治。  相似文献   
54.
应用作者所在实验室自制的、对溴氰菊酯具有特异性亲和力的多克隆抗体和酶标半抗原,建立了包被抗体-酶标半抗原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C-ELISA)。小白菜样品经超声提取、浓缩和10%甲醇定容后采用DC-ELISA法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抗体包被浓度为2.0 mg/L、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溴氰菊酯半抗原稀释2.0×105倍、包被介质为pH 7.2 PB、反应介质为含0.125 mol/L NaCl pH 6.8 PB的优化条件下,DC-ELISA法检测溴氰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10~10 mg/L,溴氰菊酯对抗体-酶标半抗原反应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1.68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2.11%,IC10值为0.16 mg/L。在5、1和0.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DC-ELISA法测定小白菜中溴氰菊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06%和95%,RSD(n=5)分别为8.5%、8.1%和8.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步测定小白菜中添加0.2 mg/kg溴氰菊酯的回收率为107%。本研究建立的DC-ELISA法可用于小白菜中溴氰菊酯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55.
采用药液浸渍法、沙柱法以及与荧光染料Cy3共孵育的方法,以丙溴磷、克百威和阿维菌素为对照药剂,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毒力以及对其运动扩散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一定的杀灭活性,其LC50值为459.8mg/L,活性低于丙溴磷(159.9mg/L)、克百威(331.9mg/L)和阿维菌素(257.3mg/L);溴氰菊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运动扩散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3.1mg/L,其活性低于阿维菌素(0.8mg/L),但高于丙溴磷(8.3mg/L)和克百威(16.1mg/L)。当丙溴磷和克百威质量浓度分别低至0.6和40mg/L时,可刺激90%以上的线虫摄食;当丙溴磷和克百威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360和300mg/L时,可抑制全部线虫的摄食;溴氰菊酯与阿维菌素则对线虫的摄食无刺激作用;用10mg/L的丙溴磷处理线虫2h后再分别用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处理,发现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20和200mg/L时可抑制全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摄食。研究表明,溴氰菊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较高的活性,其在线虫防治领域的开发应用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56.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任义方  高苹  朱凤  刘梅 《植物保护》2017,43(1):61-67
为了弄清适宜稻曲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以及对应的气象适宜度等级,提高水稻气象型病害防控能力,本文利用江苏省稻曲病大田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气象资料,通过评估发病敏感时段和致病风险,以及分析江苏省稻曲病最大成灾风险度出现日期以及空间分布情况,指出8月下旬为稻曲病高发期,对于发病风险高且程度重的沿淮、沿江以及江淮之间地区需要加强病害防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连续致病天数对稻曲病流行的影响,利用最优化技术,构建了综合稻曲病指数,并划分气象条件适宜度等级。通过单站和多站检验发现该指数对"中等、大流行"发病实况的判定准确率极高,但容易高估"轻度流行"的程度。  相似文献   
58.
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single-dose toxicokinetics of deltamethrin, a broad-spectrum pyrethroid insecticide, for treatment of broiler chickens.

2. Twenty male broiler chickens were used.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comprising 10 animals. An intravenous dose of 0.75 mg of deltamethrin/kg body weight was given intravenously to the first group and the same dose (0.75 mg/kg body weight) was administered by intracrop by gavage to the second group. Blood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at specified intervals.

3. Serum deltamethrin levels were measured via micro-electron capture detection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equipment. According to the serum deltamethrin level-time curve, deltamethrin tended to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a two-compartment open model.

4. The half-life at β phase (t1/2β), mean residence time (MRT) and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 in 0-∞ (AUC0→∞) values after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deltamethrin were 4.00 ± 0.76 h, 4.65 ± 0.75 h and 702.27 ± 236.07 ng h/ml,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absorption half-life (t1/2a), maximal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fter intracrop administration (Cmax), time needed to reach Cmax (tmax), t1/2β, MRT and AUC0→∞ values after intracrop application of deltamethrin were determined to be 0.18 ± 0.06 h, 19.65 ± 4.58 ng/ml, 0.70 ± 0.10 h, 7.27 ± 1.36 h, 10.46 ± 1.84 h and 153.33 ± 30.83 ng h/ml, respectivel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eltamethrin was 21.83%.

5. It was concluded that deltamethrin was rapidly but incompletely absorbed after intracrop administr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was at a low level. The t1/2β and MRT of the deltamethrin were short for both intracrop and intravenous applications, and the risk of toxic and residual effects of deltamethrin is therefore limited.  相似文献   

59.
60.
溴氰菊酯的毒性和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由于高效低毒、对光稳定等优点,溴氰菊酯广泛应用于各类害虫、寄生虫防治中。近年来,溴氰菊酯的毒性、致突变性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溴氰菊酯的毒性、致突变性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