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14篇
农学   5篇
  4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述了β-受体兴奋剂的结构与药效之间关系。旨在为合成新型、高效、低副作用的β-受体兴奋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2.
Drug administration by immersion can be a preferable method in certain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treating small-sized, anorexic, or valuable fish. Pharmaco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bath treatment is considerably lacking in comparison to other common administration routes.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if immersion can be an effective route to administer florfenicol (FF) for treatment in Nile tilapia. Nile tilapia reared at 28°C were immersed with FF solution at concentrations of 50, 100, 200, 500, and 500/200 (3 hr/117 hr) ppm for 120 hr and moved to drug-free freshwater for another 24 hr. The serum FF concentration in 100, 200, and 500/200 ppm groups reached steady-state at 12 hr with concentrations of 2.44, 3.04, and 5.26 µg/ml,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bout 2% of the bathing concentrations. The target therapeutic levels of 1–4 µg/ml were attained and maintained within 1–12 hr, depending on the immers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target MIC. Serum FF reached the target with shorter time at higher bathing concentration. Following the 120-hr bath, the serum FF declined with the first-order half-life of approximately 10 hr. A minimum of 100 ppm FF is required for treatment purpose, and an initial high loading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maintenance concentration is a plausible way to reach in vivo therapeutic level in short time. Greater than 99% of the residual FF in the bathing water could be removed within 15 min by 0.05% NaOCl.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th immersion is a promising potential route for FF administration in Nile tilapia.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对动物双歧杆菌A6进行了体外及体内的安全性评价,为菌株应用提供基础保障。通过体外试验评价了A6的抗生素敏感性和生物胺的生成;通过体内试验评价了A6的经口毒性及移位风险。试验结果表明,A6不存在菌株特有的抗生素敏感性,排除了抗生素耐性横向转移的风险;在脱羧酶培养基中培养,未发现该菌株产生生物胺;灌胃试验发现,将该菌株分别以2×10^8cfu/mL、2×10^9cfu/mL、2×10^10cfu/mL低中高三种剂量灌胃小鼠,每只小鼠每天灌胃0.2mL,连灌28d,结果小鼠无不良反应,在其血液、肾脏、肝脏未发现该菌株的移位现象。在对动物双歧杆菌A6安全性评价中,未发现菌株的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一种畜禽饲料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为监控畜禽饲料中违法添加该类药物提供方法指导,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方法]饲料粉碎后,经碱性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除脂,Sep-Pak C18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乙腈和水为流动相,并用梯度洗脱来提高对3种药物的分离能力.分别以ds-氯霉素、d3-甲砜霉素和d3-氟苯尼考为内标,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6个特征离子通道(m/z:321→152,257;354→185,290;356→185,336)用于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3种氯霉素类药物在1~20 μ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测限为0.1μg· kg一,定量限为0.3 μg·kg-1.3个加标水平(1、2和5 μg· kg-1)的平均回收率为81.41%~ 112.88%,日内精密度为1.24%~ 12.92%,日间精密度为0.64%~13.09%.[结论]试验结果完全符合氯霉素类药物检测的相关法规要求,适用于畜禽饲料中氯霉素类药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5.
为了明确杀虫剂毒力与其测定方法间的关系,选取蚕豆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浸渍法、离体喷雾法和连续浸液法测定噻虫嗪和呋虫胺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浸渍法和连续浸液法对蚕豆蚜的毒力显著高于离体喷雾法;呋虫胺浸渍法对蚕豆蚜的毒力显著高于离体喷雾法和连续浸液法。由此可知,同种药剂不同测定方法与其毒力的表达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6.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下,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消除规律。以含氟苯尼考4 g/kg的饲料按10 mg/kg鱼体质量连续强饲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3 d,于停药后第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分别将斑点叉尾处死后取肌肉、肝脏、皮肤、肾脏4种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差异显著P<0.05)。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之和作为标示残留物的指示值,高水温时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消除的更快。与其他组织相比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建议将肾脏作为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的靶组织。在18℃和28℃时,若规定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以30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34℃.d和224℃.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该药的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氟苯尼考对杂色鲍脓疱病的实验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通过浸浴、创伤或注射方式对杂色鲍幼鲍以病原菌MyroidesodoratusNPB03菌株人工感染脓疱病,探讨新型抗菌药物氟苯尼考(florfenicol)在不同浓度下药浴对脓疱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健康杂色鲍浸浴方式不能感染,而腹足创伤感染较注射方式引起明显的脓疱病症状,对创伤感染用氟苯尼考6μg·mL-1浓度药浴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但对注射感染需10μg·mL-1浓度才可有效控制感染所致的死亡,结果表明对已被病原细菌感染的鲍应施用较高浓度的药物处理才有效。  相似文献   
78.
新型水基防腐剂在木材中的固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种主要的水基木材防腐在木材中的固着机理进行了介绍。其中,在胺/氨铜防腐剂体系中,防腐剂中有效成分与木材实质间的反应主要为木质素及半纤维素中的羧基及羟基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在微化铜木材防腐剂体系(MCQ/MCA)中,防腐剂中有效成分通过高分子分散剂与木材纤维间较强的附着力固着在处理材中;而在硼类防腐剂体系中,防腐剂中有效成分的固着机理与铜比较相似,但硼酸盐无法直接固着在羧基及羟基中,因此有效成分的固着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增加硼类防腐处理材的疏水性;2)与有机化学物质复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固着在木材中。  相似文献   
79.
渔用氟苯尼考缓释药丸的制备及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乳酸和淀粉(20 ∶1,质量比)为载体基材,以抗生素氟苯尼考为载药对象,制备了具有缓释作用的渔用氟苯尼考聚乳酸药丸。采用电镜扫描、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仪及高效液相色谱对该药丸的物理形貌、缓释性能及药理性质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药丸内具有均匀分布的多孔结构,孔与孔之间连通性良好,孔隙率为72.5%±1.2%;在海水中漂浮和浸没两种状态下,96 h后的释放值分别为0.28±0.02和0.42±0.03 mg/L,缓释效果明显。在浙江宁波象山港大黄鱼养殖场,采用每条体重约500 g的大黄鱼进行了载体聚乳酸的毒性试验、药丸的缓释效果及氟苯尼考残留检测等实际应用探索,结果证明该药丸无明显毒副作用,在鱼体内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0.
在玉米育苗基质中加入交联聚丙烯酰胺(crosslinked polyacrylate amine,CPA)和接种AM真菌,研究它们对玉米苗生长、养分吸收及有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PA的基质中,接种AM真菌的玉米苗生物量高于不接种,并且增加磷含量与吸收量,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在+CPA的基质中,CPA提高了玉米苗P含量以及吸收量,适量的CPA浓度还能够提高玉米苗的生物量,CPA显著降低AM真菌的感染率,接种AM真菌后的玉米苗生物量与不接种的相似甚至更低,玉米苗养分吸收、硝酸还原酶、叶绿素和根系活力因菌株和CPA含量不同而异。由于降低AM真菌的感染率,不能进一步改善菌根玉米苗生长,菌根效应被CPA的促生作用掩盖甚至超过,故在实际育苗工作中,建议采用接种AM真菌或在基质中适量加入CPA一种方式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