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6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527篇
林业   709篇
农学   755篇
基础科学   320篇
  577篇
综合类   3239篇
农作物   29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22篇
园艺   956篇
植物保护   54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1.
During the late summer-early autumn of 2002,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Turkey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phytoplasma diseases in fruit trees. Phytoplasmas were detec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CR-RFLP analysis and TEM technique in stone fruit and pear tree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of the country. Six out of 24 samples, including almond, apricot, peach, pear and plum, gave positive results in PCR assays. RFLP analysis usingSspI andBsaAI enzymes of PCR products obtained with primer pair f01/r01 enable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ytoplasmas involved in the diseases. Stone fruit trees, including a local apricot variety (‘Sakıt’) and a pear sample,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European stone fruit yellows (ESFY, 16SrX-B) and pear decline (PD, 16SrX-C) phytoplasmas, respectively.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urkey of PD phytoplasma infecting pear and of ESFY phytoplasma infecting almond, apricot, myrobalan plum and peach; ESFY phytoplasma infecting Japanese plum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July 21, 2005.  相似文献   
12.
苹果采前落果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苹果采前落果与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在采前8周间定期测定了不同苹果品种的果柄、果台和离层形成部位组织中IAA、ABA含量;在采收前20d内定期测定了离层部位组织中细胞壁分解酶(Cellulase)的活性;在收获期测定了果实乙烯的发生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果柄、果台和离层部位组织中IAA和ABA含量变化有差异,但它们变化的总趋势相似,都是随着果实成熟IAA含量下降,而ABA含量上升;不同品种的成熟果实中乙烯发生量有很大差异,以落果多的品种显著大于落果少的品种;采前落果重的品种离层部位组织中细胞壁分解酶的活性在果实成熟期急剧增加。由于果实进入成熟阶段后,IAA含量下降,ABA含量升高,ABA/IAA之间的相对平衡被打破,高ABA/IAA以及高乙烯会刺激离层组织中细胞壁分解酶的活性增高,进而促进离层形成,这可能是导致落果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套袋黄冠梨黑点病与钙素营养和果实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发病原因,从采后生理、矿质营养水平、酚类物质酶促褐变和果实衰老等方面对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套袋果Ca含量仅为不套袋果的49%-63%,果皮钙素含量未套袋果>套袋健康果>套袋病果,套袋病果与不套袋果果皮N/Ca比值分别为9.8和6.1,K/Ca比值分别为17.6和8.8;果皮和果心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呈套袋病果>套袋健康果>未套袋果的趋势;套袋病果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显著高于未套袋果;果皮钙素含量与其PPO活性、多酚及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呈高度负相关。初步分析黄冠梨果实黑点病病因为缺钙性生理衰老。  相似文献   
14.
改良热硼酸法高效提取苹果果实RNA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苹果果实、尤其是成熟期的果实中多糖和其他次生物质含量高,难以提取RNA。对此,在原热硼酸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添加提取辅助剂并根据辅助剂特性调整提取步骤,高效、稳定地从苹果果实、尤其是后期果实中提取到了高质量的RNA。所得RNA的A260/A230大于2.0,A260/A280为1.8-2.1,并且RNA产量高,其中前期果实RNA产率在13.40μg/g以上,后期果实RNA产率在7.02μg/g以上,完全可以满足RT-PCR、cDNA-AFLP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篱壁式红富士苹果光照分布及结果部位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6~7年生篱壁式红富士苹果叶幕光照分布、结果部位对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篱壁形叶幕光照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日变化相对均衡,树冠内未产生无效光区;品质垂直和水平分布与光照垂直和水平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中、下层中长果枝果实的果面光洁度分别为92.7%和97.2%,端正果率分别为91.6%和92.5%.  相似文献   
16.
‘新红星’苹果果实蔗糖合酶的活性及亚细胞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新红星’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 伴随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积累, 蔗糖合酶的分解活性逐渐下降, 而合成活性逐渐升高。苹果果实的蔗糖合酶由分子量为90 kD 的亚基组成, 其免疫信号强度随发育进程而增加。蔗糖合酶主要定位于果肉细胞的细胞质中, 发育中后期该酶的分布密度有一定增加。综合结果认为, 蔗糖合酶调控发育早期蔗糖的降解和发育后期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云南特有野生果树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云南有各类野生果树资源约500 余种, 其中云南特有的164种, 分属35科54属, 多为热带、亚热带果树和浆果类果树, 形成滇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和滇中—滇东北3个特有野生果树集中分布中心。这些果树资源用途广泛, 优异性状明显, 有待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番石榴果实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东山月拔和二十一世纪这2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果实的发育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番石榴的果实发育呈现双“S”型;果实重量和果核重量的发育呈显著的正相关;推测果实发育后期为进行果实产期调控的关键时期;建议以果实发育的直径大小以及果实转蒂下垂作为确定进行产期调控的田间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红富士苹果果实为试材,在盛花后30d以内,分3次向幼果中引入EGTA和LaCl3,研究了两种钙的抑制剂对果实细胞超微结构和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GTA主要是在盛花后20d以前影响果肉细胞形态建成,导致细胞扭曲变形;而La3+是在盛花后20d以后,细胞开始扭曲变形,盛花后10d,质体上开始出现淀粉粒,盛花后30d,质体上淀粉粒明显增多。两种抑制剂对幼果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LaCl3处理,对幼果发育有抑制作用,其中,花后20d处理,抑制效应最强。花后20dEGTA处理,对果实的横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它两次处理,则表现出对幼果生长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苹果果实日灼人工诱导技术及阈值温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使用自制的日灼诱导设备,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天对活体果实进行田间日灼诱导,通过改变诱导室内的气温来控制和调节果面温度,从而确定了不同苹果品种果实发生日灼的阈值温度。试验证明: 自制的诱导设备运行平稳,诱导期间可保持果温基本稳定,大多数情况下,处理期间果面平均温度与实际设定温度的差异小于0.12℃ ,温度变化幅度一般小于±0.5℃ 。本试验所测定的9个苹果品种日灼阈值温度为(45.9±0.5)℃ (48.5±0.5)℃。光照对日灼发生有重要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阈值温度下,有光的处理果实发生日灼,而无光的处理则不发生日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