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203篇
农学   129篇
基础科学   62篇
  324篇
综合类   66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分析了1983~2012年临夏地区春季低温冻害的灾情。结果表明:4月份低温冻害发生的频率最高,5月份次之;低温冻害出现越迟,农业和林果业受灾越严重;近30年来,低温冻害的出现次数、致灾面积、造成的经济损失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提出了临夏春季低温冻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2.
目前,对于初始地应力场的测试主要采用现场直接量测法,而采用神经网络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反演分析法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有效途径.结合广东第五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实例,利用神经网络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BP神经网络结构和ADINA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岩体参数、边界条件与地应力场的映射关系来反演初始地应力场.模拟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计算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3.
基于降水保证指数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各区域主要作物及其主要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初始生长期作物系数(Kcini)、生育中期作物系数(Kcmid)和成熟期作物系数(Kcend)),计算并比较各区域代表性站点的常见种植模式、主要作物、作物主要生育阶段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度及其保证指数,选出各区域防旱避灾最优种植模式。【结果】①各种作物的Kcmid、Kcend值均小于或等于FAO的推荐值;盆地内部各区域作物系数较FAO推荐值偏低更多,攀西地区与FAO推荐值接近;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Kcend值均与FAO推荐值相同,而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Kcend值均低于FAO推荐值。②四川省各种植模式多年平均降水满足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攀枝花、西昌、平武、成都、遂宁、巴中、宜宾、雅安降水满足度依次递增,分别为0.48,0.56,0.63,0.64,0.70,0.72,0.74,0.85。③四川省各种植模式降水保证指数变化范围较大,最低值仅为0.35,而最高值达到0.89。攀枝花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偏低,且多数低于0.4;雅安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较高,均在0.85以上。【结论】攀枝花等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区、西昌等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半湿润区和平武等川北半湿润山地丘陵过渡区最优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旱三熟;雅安等盆西高原盆地过渡湿润气候区和宜宾等川南中低山丘陵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两熟制;成都平原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水稻和油菜-玉米-红薯;遂宁等川中丘陵夏伏旱频发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巴中等川东北盆周湿润山区防旱避灾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  相似文献   
84.
棉花冰雹灾害风险评价——以安徽省为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安徽省为例,对棉花冰雹灾害进行风险评价。[方法]以我国雹灾多发区安徽省为例,基于安徽省棉花雹灾风险评价数据库,采用统计推断法和综合指标度量法,提取雹灾致灾强度指数(H)和棉花损失率(L);使用Matlab和SPSS软件,拟合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和吐絮期4条雹灾脆弱性曲线;基于构建的棉花雹灾年度灾害损失率计算模型Sa=ni=1ΣSi-ni=1仪Si=1-(1-Si),开展安徽省棉花雹灾风险评价,并编绘风险评价图谱。[结果]安徽省棉花雹灾高风险区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和皖西山地丘陵区,低风险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皖南山区,与棉花历史雹灾空间分布吻合较好。[结论]该研究探讨了基于不完备信息数据的雹灾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其他地区雹灾风险评价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5.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消长量的大小与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危害程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在防灾减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我国西南特大旱灾,充分证明了"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在于兴林",通过阐述森林资源的消长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分析我国森林资源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价值,得出:"必须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才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6.
西南地区严重旱灾的人为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在综合分析这次成灾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矿产开发和水利水电设施等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旱灾的影响.分析认为,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直接原因是长达连续7个月少雨的气象干旱,但水源涵养功能较差引起的土壤和浅层地下水调控能力丧失,矿产开发破坏地质水文环境,水利设施功能减退等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灾情加剧.只有综合考虑西南地区的特殊生态水文与地质条件,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才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该区水资源和区域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7.
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成因分析角度选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因子,用基于熵权的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因子相应的权重,建立洪涝灾害风险度评价模型,以县域为单位对安徽省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利用安徽境内78个县(市)1998-2007年洪涝成灾面积资料,分析了全省和各风险区洪涝成灾面积的变化规律;利用R/S分析方法计算其相应的Hurst指数,预测未来的可能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度较高的县(市)分布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西部和沿江西部平原,风险度较低的县(市)位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1998-2007年,洪涝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全省的洪涝成灾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而中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及低风险区均呈减少趋势;但R/S分析所得Hurst指数均属于(0,0.5),说明此种趋势不可延续,未来情况可能会向相反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88.
广东旱灾灾害链及防御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是广东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其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和水利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旱灾危害主要表现为灾害链效应 :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疫、人畜饮水困难 ,导致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阻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指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开展干旱监测和预报 ,优化农业结构 ,是当前广东旱灾的主要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89.
甘肃省近50 a干旱灾情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利用甘肃省近50a的旱灾统计资料,分析旱灾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揭示重大旱灾的基本事实,总结出甘肃旱灾的基本特征,提出旱灾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90.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影响,土地利用与防洪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洪涝风险增加。以四川省渠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历史洪水记录与多年水文观测数据重建洪水水位数据序列,快速估计城镇洪水水位并进行淹没分析。通过分析洪水频率与水位的关系、洪水水位差以及不同位置洪峰相关性,更新渠县沿江主要城镇各重现期洪水水位;结合沿江城镇发展定位和预期人口规模,重新核定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结果表明:渠县主要城镇的洪水水位较历史水平平均上升40 cm,其中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洪水水位分别上升至254.75,253.48,250.54 m。根据国家防洪标准,渠县主城区和三汇镇的防洪重现期标准应分别提高至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其他沿江城镇和乡村的防洪重现期标准保持为10年一遇。与现行防洪标准相比,提高设防标准可减少农地淹没面积超过30 km2,减少建设用地淹没面积7~8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