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1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林业   979篇
农学   432篇
基础科学   224篇
  575篇
综合类   2450篇
农作物   392篇
水产渔业   131篇
畜牧兽医   374篇
园艺   323篇
植物保护   276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把说课引入高师试讲环节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课属于基础教育中一种新型的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形式.近年来,由于其在丰富教师备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迅速推广,并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把说课引入高师试讲环节,对于提高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2.
影响籼粳稻杂交F1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津稻291/IRBB60籼粳杂交F1、反交F1及其亲本的花药为外植体,对诱导和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及有机附加物和高温预培养时间等影响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SK3基本培养基中添加2 mg/L 2,4-D,1 mg/L NAA和1 mg/L KT比只添加2 mg/L 2,4-D的愈伤诱导率高0.67~2.78个百分点;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水解酪蛋白能明显提高正交F1的愈伤诱导率;MS 1 mg/L NAA 2 mg/L 6-BA 0.5 mg/L KT分化培养基得到了较高的绿苗分化率;正交F1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培力显著高于反交F1;30℃高温预培养36 h,正交F1花培力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3.
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小麦秸秆(W)、黑麦草秸秆(R)和蚕豆秸秆(BB),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25.4%~42.9%和35%~60%,易氧化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80,43.26 mg/kg,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则呈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6 mg/kg,293μg/g和23.08μg/g。有机物料施用会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3个取样期7种水解酶的分析发现,酶活性表现为:LAPPHOSNAGBGCBAGXYL,即参与氮循环酶活性参与磷循环酶活性参与碳循环酶活性,绿肥秸秆主要增加氮循环酶活性,且以BB处理酶活性最高,菌菇渣主要增加碳循环酶活性,B处理酶活性高于S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增加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但增幅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且碳氮组分对培养时间的响应不一。总体而言,小麦秸秆和蚕豆秸秆腐殖化系数最高,对不同组分碳氮含量增加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4.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纳米颗粒对不同植物物种具有的独特效应,可提高有关纳米物质对植物安全与风险的认知水平。为了对纳米物质生物效应的深入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室温(25℃)浸种培养后绿豆芽的叶绿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根长、茎长、鲜重、干重、蛋白质等生理指标及其可食部分的锌含量。结果表明,nano-ZnO和Zn2+在较高浓度(50~1000mg.L-1)时均可抑制植物的生长,呈现出一定的植物毒性;相同浓度时,nano-ZnO较Zn2+更有利于绿豆芽的生长和其可食部分锌的富集。最有利于绿豆芽生长和锌富集的nano-ZnO浓度为50mg.L-1,而Zn2+浓度则为20mg.L-1。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0~50mg.L-1),绿豆芽可食部分锌含量均小于国家食品锌标准含量值(20mg.kg-1)。可见,nano-ZnO可尝试应用于绿豆芽的农业生产活动,但在此之前须进一步开展其存在的环境、生态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135.
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土壤碳氮库的动态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坡耕地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碳(C)、氮(N)运移规律,采用植被次生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C、N库及其相互关系在土壤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农地的造林显著地促进了CO2的固存,恢复了土壤N的可获得性,进而降低了N不足对可持续的CO2固存的限制。植被恢复显著地促进了0~6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积累,而只有在高于一定的恢复时间阈值(如26 a)下,促进了SOC库和TN库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土壤剖面上,SOC和TN库、SOC/TN库比以及SOC-TN间的线性相关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林在短期内具有CO2固存的优势,但由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SOC增幅越来越大于TN增幅的事实,表明造林对碳固存的可持续性需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下来评估,尤其需要关注20 cm以下层土壤。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减缓温室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1961-2010年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和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从时空尺度上分析了黄河源区1961-2010年蓝绿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变化和各生长季节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近50 a来,黄河源区绿水资源量多年平均是蓝水的2倍以上。黄河源区蓝水资源春、秋两季减少,秋季显著减少,减少幅度0.355 mm/a,夏季略微增加;绿水资源春季减少,夏、秋两季增加,秋季显著增加,增加幅度0.286 mm/a。在空间上,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量在各季节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地区蓝水资源秋季减少明显,减小幅度最大为1.98 mm/a,绿水资源量夏、秋两季增加明显,最大为1.62 mm/a。随全球气候的变化,蓝绿水资源量在时空上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应加强黄河源区水资源的管理,减少源区绿水尤其是其中无效用水(蒸发)的消耗,减少生长季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以保证中下游地区水量的有序供给。  相似文献   
137.
21世纪城市发展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规划引入了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在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等各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物质空间建设和自然生态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以杭州市的生态规划为例进行探讨,从生态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和文化生态建设,进行城乡规划的反思与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8.
奶源基地建设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该文依据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约有72.7%为农户养殖的现状,立足奶牛养殖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奶牛养殖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提出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相应的技术参数,目的在于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单位提供参考,改变我国庭院式奶牛饲养方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奶源质量。在平面布局上,应该有管理生活区、奶牛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4个功能区域。管理生活区和辅助生产区应建在小区的地势较高,上风向处;而粪污处理区设在地势低、下风向处;奶牛生产区设在小区中间。  相似文献   
139.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绿色苹果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果实识别是自动化采摘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能否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果实直接影响采摘机器人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自然光照条件下绿色苹果的识别,本文采集了果实生长期苹果树图像,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了绿色苹果果实的分类和识别。针对果树背景颜色和纹理特征的复杂性,尤其是绿色果实和叶片在很多特征上的相似性,论文基于RGB颜色空间进行了Otsu阈值分割和滤波处理,去除枝干等背景,得到仅剩果实和叶片的图像。然后,分别提取叶片和苹果的灰度及纹理特征构成训练集合,建立了绿色苹果随机森林识别模型,并使用像素模板验证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预测试验,正确率为90%。最后,选择10幅自然光照条件下不同的果树图像作为检测对象,使用该模型进行果实识别并使用霍夫变换绘制果实轮廓,平均识别正确率为88%。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稳定性、准确性,能够用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绿色果实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40.
为寻求小麦节水栽培的有效调控技术和相应效果,研究了灌水方式与地膜覆盖的不同结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穗茎叶等器官绿色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覆膜均可不同程度提高产量,但两个因素相组合效果更显著;20cm和40cm渗灌覆膜在总耗水量在459mm的控制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20.34%和20.16%;而在有深层水补给的露天条件下,分别增产11.11%和13.67%。不同处理对穗、茎和叶器官的面积及其比例,也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开花期非叶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在61.33%~62.69%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