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351篇
  373篇
综合类   28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塔里木河下游第12次生态输水为契机,监测输水前后及输水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处的地下水位变化差异。研究表明:距离输水河道越近,地下水位抬升量越大;越靠近下游上段抬升幅度越大。个别断面受河道是否过水及输水量的影响略有差异。进一步分析了输水量与地下水位抬升量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从一个侧面再次了解到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民勤绿洲地下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民勤绿洲1999~2008年51眼地下水位观测井资料和2010年采集的30个地下水水样资料,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新时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和地下水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地下水位近10年来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均降幅达0.52m;在引黄民调工程、石羊河流域分水方案等政策措施的影响下,2005、2007和2008年地下水位降幅均呈现减小趋势,并在2007年首次出现0.01m的回升;坝区和泉山区地下水位年均降幅较湖区分别高0.23m和0.52m,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湖区;整个绿洲区地下水平均矿化度为3.34g/L,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较大,由坝区和泉山区南部的SO42--HCO-3-Na+或SO42--HCO-3-Ca2+型淡水-微咸水逐渐变为湖区的SO2-4-C1--Na+-Mg2+咸水-苦咸水。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索太阳能-水源热泵技术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应用方法和发展潜力,寻求解决温室加温费用高、存在污染等问题的方法,对一种用于温室的太阳能和水源热泵联合加温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项研究对太阳能-水源热泵这项新能源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减少连栋温室水源热泵加温系统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为太阳能水源热泵联合作为温室有效的加温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75.
苏南某焦化厂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南某焦化厂为研究对象,在对污染区域初步识别的基础上,采集了0~4.5 m深的22个土壤样品和2个地下水样品,利用GC/MS等检测了多环芳烃类、总石油烃、苯系物、重金属,总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的含量,并研究了其在不同功能区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该焦化场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炼焦炉周边、焦油和洗油储罐区、焦油和粗苯加工车间是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土壤中主要超标污染物是多环芳烃、总氰化物、总石油烃、单环芳香烃、二苯呋喃、苯胺、硫化物、挥发酚和一些苯酚类化合物;(3)地下水重点污染区域粗苯车间受到总氰化物、苯胺、苯酚类、萘、总石油烃、单环芳香烃的严重污染,污水处理站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氰化物、萘、总石油烃、苯。  相似文献   
76.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serves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However, the riparian ecosystems have been constantly deteriorat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simply due to water interception for oasi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river. This study pays a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forest because it is a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riparian ecosystem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where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table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in sustaining riparian ecosystems. To reveal leaf-relate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forest to groundwater table variations,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table (DG) and three leaf-related parameters, i.e. leaf stomatal density (SD), 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3 C).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G and leaf SD is a bi-mode one shaped by both salt stress and water stress. That is, salt stress appeared in shallow groundwater conditions and water stress happened in deep groundwater conditions, and the thin layer around 2.7 m of DG is a stress-free layer. Leaf SD fluctuated according to the DG variation, firs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G, then increased at depths ranging 2.7-3.7 m, and after a relatively stable plateau of SD at depths ranging 3.7-5.2 m, decreased again with increasing DG.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LA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DG and foliar δ 13 C values are also strongly dependent on DG, further demonstrating that these two parameters are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water stress. The exponential curve suggests that SLA is more sensitive to DG when groundwater table is shallow and 3 m seems to be a threshold beyond which SLA becomes less sensitive to DG. Foliar δ 13 C becomes more sensitive when the groundwater table is deep and 7 m seems to be a threshold below which the δ 13 C signature becomes more sensitive to DG.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helpful in monitor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forests and also in provi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e. DG related) for Heihe River riparian forests.  相似文献   
77.
泰安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地下水环境退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地下水资源处于长期大量开采的境况.泰安市城市供水量的60%源于地下水,随着泰安市的高速发展,地下水环境演化呈现逐年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地下水动力场退化,地下水质污染和地质灾害负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研究表明,泰安城市高速发展的各项指标与地下水环境退化的各项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二者的拟合曲线和拟合函数也表明城市高速发展对地下水环境退化起着明显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78.
咸阳城区地下水位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咸阳城区1985~2003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对其地下水位变化动态进行分析。认为本区地下水位年内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持续或波动下降。人工开采等人为因素是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次要因素。在目前供水和用水条件下,GM(1,1)模型模拟和预测的未来地下水位呈下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9.
玉龙喀什河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玉龙喀什河平原区面积约942km^2的地下水进行两期取样检测矿化度,各取得了202个地下水矿化度样本,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取得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计算了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将分形理论与地质统计学原理相结合,计算了玉龙喀什河平原区在1999年和2003年的地下水矿化度,分形维数分别为1.67,1.43,变异系数分别为0.46,0.51,可见,2003年地下水矿化度的均匀性要比1999年差。初步研究表明,干旱区表层地下水的矿化度并非属理想分形的介质,它仅在一定的尺度内才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对1999年及2003年水样的分析,得出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在空间与时间上皆存在明显的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中部大于东西部;东北部大于西北部。在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1999-2003年)研究区中部的地下水矿化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内蒙古河套灌区真实节水潜力,该研究构建河套灌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与基于机器学习的盐分模型,设置节水方案集,定量分析各方案下的灌区引、耗水量、地下水埋深、积盐量变化等。结果表明:1)水面蒸发的纳什系数均不低于0.654,相对误差绝对值不高于分别为4.82%,相关关系为0.88,排水过程纳什系数均不低于0.600,相对误差绝对值不高于分别为5.11%,相关关系为0.82,地下水埋深的纳什系数均不低于0.628,相对误差绝对值不高于分别为5.12%,相关关系为0.86,满足灌区水循环满足精度要求。本文选择采用土壤盐分模型,得到土壤积盐量与实测值的纳什系数均不低于0.76,满足精度要求。2)渠道砌衬方案S1、田间节水调控方案S2、种植结构调整方案S3的耗水节水量分别为2.93亿、3.02亿和2.54亿m3。S1+S2+S3组合方案灌区耗水节水量最多,为9.11亿m3,S2+S3方案组合次之。3)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将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利于排盐,S1方案下地下水埋深大于3 m的面积比例较基准方案增加了7.59%,不利于灌区排盐。田间工程措施使得相应的农田入渗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有利于灌区脱盐,S2方案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较基准方案减少2.57亿m3,灌区地下水位下降较为明显,S2方案有利于灌区脱盐。S3方案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略微减少,地下水位变化不大,有利于灌区脱盐。不同方案组合,S1+S2、S1+S2+S3方案下对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大,尤其是S1+S2+S3方案在灌区西北部、山前、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部的形成连片埋深高值区,影响区域生育期农田作物与林草地植被生长。S1S2方案下不利于灌区脱盐,自然植被生育期平均埋深超过2.5 m的比例较基准方案增加了5.46%。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约束下,推荐耗水节水量最大的方案S2+S3,即灌区适宜的耗水节水潜力为5.69亿m3。该方案下虽然也会引起地下水位略有下降、进乌梁素海排入水量略微减少,但最有有利于灌区排盐。研究可为引黄灌区节水方案制定与灌溉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