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351篇
  373篇
综合类   28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3,27(1-2):353-386
SUMMARY

Salinity in soil and water is irrevocably associated with irrigated agriculture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as a result requires that salt management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With careful water management, it is possible to susta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in areas with saline soil and saline groundwater with and without subsurface drainage. The results from two field projects conducted in an area with saline soils and saline groundwater demonstrated the type of irrigation systems and management needed to sustain production of moderately salt tolerant and tolerant crops. During the first study at Murrieta farms, yields of cotton and sugar beet were maintained using both saline and non-saline water for irrigation when pre-plant irrigation and rainfall were adequate to maintain soil salinity at a tolerable level. Wheat production was reduced in areas that used saline water for irrigation. Use of saline water containing toxic elements such as boron for irrigation poses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second study evaluated the management of furrow and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shallow saline groundwater. Careful management of the furrow system during pre-plant irrigation and the first irrigat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was required to prevent waterlogging. It was possible to manage the subsurface drip system to induce significant crop water use from shallow groundwater. Rainfall and pre-plant irrigation were adequate at this site to manage soil salinity.  相似文献   
82.
Summary

Nitrogen (N) is the most important nutrient for plant growth and production.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is dependent on a number of factors. Water management influen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 sources applied to the soil and transport of the nitrate form of N in the soil. Nitrate-N is the final product of N transformations and is quite mobile in soils with the water front. Leaching of nitrate below the rootzone is an economic loss and contributes t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chapter we summari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 uptake efficiencies for various crops and production systems,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the N transformation or losses. Recent advance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of N and irrigation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support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and net returns while minimizing the non-point source nitrate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3.
针对传统尼梅罗指数法中单项组分评分值Fi不连续,以及过分突出各单项组分最大评分值Fmax的问题,以熵权法和二项系数法组合赋权的方式对尼梅罗指数法进行改进,并以彭州川西气田部分水质检测结果为基础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尼梅罗指数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Fi值不连续和过分突出Fmax的问题,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且在5个水质级别中的分布更加连续、均匀。  相似文献   
84.
人类活动影响下乌苏市地下水埋深演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乌苏市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以及各因素变化对该地区地下水位演化的影响程度。【方法】对2018年9月乌苏市地下水埋深进行了统测,通过Mapgis软件分析了地下水流场及埋深,组合2008—2017年耕地面积、地下水开采量、节水灌溉面积、地表水引水量、总灌溉面积、机井数量等变化因素对地下水埋深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评价了各因素与地下水埋深的关联程度。【结果】乌苏市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后转向西流入艾比湖,部分地方存在降落漏斗;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地表水引水量与地下水开采量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结论】地表水引水量与地下水开采量为影响地下水位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乌苏市实施控制用水总量方案后水位有所回升,在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仍需掌握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5.
基于指示Kriging法的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的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渍化是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壤盐渍化是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例,运用指示Kriging法绘制并比较了不同阈值下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表层含盐量的概率分布图,从概率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这方面的研究从通常的农田尺度扩大到灌域尺度。结果表明:1)土壤盐分和地下水位埋深空间变异强度均为中等,且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球状模型拟合变异函数的效果较好;2)在灌域尺度上,解放闸灌域4月底土壤表层发生中度、轻度盐渍化时地下水位临界埋深分别为2.0、2.5m,西南及中东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临界埋深的概率较大,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3)3月底地下水位埋深对土壤返盐的影响比4月底更大一些,这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对土壤返盐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效应,只有地下水位埋深小于临界深度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才会造成土壤中度或轻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86.
[目的]揭示地下水埋深与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相关关系,为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生态环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时空替代和土壤单重分形等方法,定量分析植被群落和土壤颗粒变化特征,并探讨二者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植被特征与多样性指标值大小顺序为2—3m1—2m0—1m(4m)3—4m;研究区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粉粒为主,其中粉粒含量在52.03%~84.78%之间,土壤颗粒平均粒径从大到小依次为3—4m,4m,0—1m,1—2m和2—3m,颗粒分形维数分别为2.34~2.49之间;分选级别分别为较差、差、较差、较差和差;偏度等级分别为近于对称、近于对称、近于对称、负偏和负偏;各种样地峰态均属很尖窄。[结论]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表现为随着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变化呈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向地带性典型草原植被的演替过程,地下水埋深2—3m处为植被演替临界范围。  相似文献   
87.
浅议贵州省喀斯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发育典型,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天然平均补给量478.41亿m3/a,枯季排泄量达258.68亿m3/a,已开发利用量仅为25.031亿m3/a。本文分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着重以普定县为例,提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5种主要模式,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8.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气体交换对CO2加富和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CO2浓度增加对干旱荒漠区胡杨气体交换的影响,在塔里木河下游4个不同地下水埋深环境测定胡杨在CO2浓度分别为360,720μmol/mol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地下水埋深4.12 m和4.74 m时,当CO2浓度由360μmol/mol增加到720μmol/mol时,胡杨的气孔导度略有减小;而在地下水埋深5.54 m和7.74 m环境下,CO2浓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了胡杨的气孔导度。在CO2浓度为360μmol/mol时,胡杨的光合速率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少,然而当CO2浓度增加到720μmol/mol时,胡杨的光合速率不但没有因为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少,反而却因此而增加。当地下水埋深在4.12 m时,CO2浓度的增加对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地下水埋深近一步增加到4.74 m,5.54 m和7.74m时,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因CO2浓度的倍增分别增加了69%,18%和66%。地下水埋深最终控制着干旱荒漠区胡杨气体交换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相似文献   
89.
为在耕地休养生息背景下开展地下水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的2 个市、5 个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实地调查,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明晰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公共价值体现并从公平性、参与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等4 个维度构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估总得分为74.38分,绩效等级处在“较好”的水平;3)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环节、政策生态目标认识环节;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和论证环节。综上,本研究构建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休耕政策实施过程定量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支撑。  相似文献   
90.
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农田土水势的分布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农田水分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观测室内层状长土柱(土柱长L=335 cm)在上边界条件为薄层积水、下边界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的试验,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时土水势与零通量面的变化特征。【结果】入渗率随时间总的变化趋势是减小,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一般经历3个阶段:迅速减小、缓慢减小和稳定阶段;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增加,与时间呈幂拟合关系;入渗初始阶段湿润锋运移速率较快,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润锋运移速率逐渐减小,至某一时间后趋于稳定。【结论】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