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351篇
  373篇
综合类   28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 simple model to predict soil water components and the CO2 release for peat soils is presented. I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plant water uptake and the CO2 release as a result of peat mineralizat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eat soils, various climate conditions, and groundwater levels.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t zone, its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pF, Ku), the groundwater depth and a soil‐specific function to predict the CO2 release as a result of peat mineralization. The latter is a mathematical function considering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atric potential. It is based on measurements from soil cores at varying temperatures and soil water contents using a respiricond equipment.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non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s a result, CO2 release equations were gain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a soil water simulation model. Groundwater lysimeter measurements were used for model calibration of soil water components, CO2 release was adapted according long‐term lysimeter data of Mundel (1976). Peat soils have a negative water balance for groundwater depth conditions up to 80—100 cm below surfac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a high soil water content i.e. shallow groundwater to avoid peat mineraliza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CO2 losses increase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ted soil zone and decreases with the degree of soil degradation.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deep groundwater level and high water balance deficits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leads to tremendous CO2 losses.  相似文献   
992.
中度苏打盐碱化土壤微咸水淋洗改良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用微咸地下水淋洗改良中厦苏打盐碱化土壤对土壤盐碱含量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a 700mm淋洗处理和400mm淋洗处理,0~1.2m深中度盐碱化土壤所有层位的饱和提取液电导率(ECe)均下降到3.0dS/m以下,钠吸附比(SARe)下降到13以下,土壤得到完全改良。700mm淋洗处理和400mm淋洗处理的改良效果没有显著差别。400mm淋洗分2a完成比1a完成的淋洗效果更佳。两个淋洗处理高粱产量分别达到5920kg/hm^2和5355kg/hm^2,玉米产量达到6639kg/hm^2和5872kg/hm^2,接近当地非盐碱地的正常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993.
冲洪积扇在新疆分布广泛,研究此类结构的地下水预报模型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预防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玛纳斯河流域和阿图什哈拉峻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理模型的建立、模型数值求解方法及模型预报精度的对比分析,为建立具有一定预报精度的冲洪积扇区多层结构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预报模型提供了解决思路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地下水位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计算,计算得到石家庄市平原区1995~2004年10年内各月份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动态变化和水位动态变化量,得出区域内这10年内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75.8×108m3。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长时段内该地区地下水量变化与降雨量有明显相关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在空间上存在曲带状分异;农业灌溉抽取地下水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量持续减少,但在非灌溉季节地下水资源量又能以较快速度恢复一部分。在空间上,平原区西部靠近山前地带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程度比东部缓和。  相似文献   
995.
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盆地孔隙水与周边岩溶水、砂岩裂隙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本文应用示踪元素均衡分析的方法对盆地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区以北地区主要接受岩溶水补给,其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30%以上。盆地东侧大部分地区以裂隙水补给为主,其中文水东南至平遥一带裂隙水补给量最高,占总给量的60%以上;应用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盆地孔隙水的起源与更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含水层埋藏深度在50m以内的浅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更新周期在60年以下,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埋深在50—200m之间的为混合水,是深层古水与浅层现代水混合形成,与现代水交换比例在40%以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埋深在200m以下的,为深层古水,更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96.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灌区地下水系统外部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模型,并应用通径分析方法,进行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灌区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其线性倾斜率为2.09 mm·a-1,蒸发量减少趋势不明显,其线性倾斜率为0.04 mm·a-1;地表水灌溉引水量呈减小趋势,渠首农灌引水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减少了41.6%;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39.7%,渠井用水比例减小了33.9%;地下水位埋深不断增大,近31 a来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11.88 m;地下水位埋深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52%,检验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3%,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敏感性变化环境因子最大为渠井用水比例,最小为降水量。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地下水埋深胡杨与柽柳幼苗的水分利用策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人工模拟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幼龄胡杨、柽柳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通过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2个物种在不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_n)与其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潜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显著高于无地下水条件,柽柳则差异不显著。2潜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蒸腾速率(T_r)、气温(T_a)、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其中T_r为主要决策因素,T_a为主要限制因素;柽柳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3无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_i)、T_r,其中Gs为主要决策因素,T_r为限制因素;柽柳主要受T_r的影响。2个物种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均通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增加水分消耗成本,维持高效碳同化水平,在无地下水利用时均通过增加WUE以维持碳同化能力,但柽柳调整能力高于胡杨,表明柽柳在水分利用方面倾向于灵活的策略以适应水分生境波动,胡杨则倾向保守。  相似文献   
998.
基于WOE法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硝酸盐氮特殊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特殊脆弱性的因子,建立基于GIS平台的预测因子图层数据库,利用Arc-Wofe系统进行证据权重法模拟预测,对下辽河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氮特殊脆弱性进行研究,得到硝酸盐氮浓度后验概率分布图。从预测结果看,后验概率高或较高的地区正是硝酸盐氮浓度已经比较高的地区或预测的硝酸盐氮浓度高值区;并通过多种途径检验了研究结果的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9.
随着人类地下水开发利用活动的加剧,地下水相关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与传统地下水资源管理认识不全面、管理方法存在缺陷有关,研究结合吉林省平原区实际情况,提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功能评价,从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及地质环境功能三方面统筹考虑地下水资源状况,并进行地下水可持续性区划,为新时期地下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调控排水沟水位与利用地下水资源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流灌溉区地下水位埋深大于3m的区域,采用排水沟上筑建地下水位调控闸调控沟水水位,能够调控农田地下水位的高度,使土壤毛细水管将地下水分补充到作物根系有效利用的土层,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把沟水位调控在2.5m左右时,土壤含水量最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含盐较少,作物对地下水利用的效果最佳,节水量可达900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