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7篇
  15篇
综合类   13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以郑州市人民公园为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6个准则层因素和30个指标层因素来研究影响城市公园康养景观的重要景观因素。结果表明:1)准则层的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为:安全性B1(0.355 0)、健康性B2(0.232 0)、生态性B5(0.150 3)、人文关怀B6(0.133 6)、便捷性B4(0.082 8)、舒适性B3(0.046 4);2)指标层的重要性程度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B1的空间布局的安全性(0.359 2)、植物品种的安全性(0.061 5),B2的疾病预防(0.448 1)、增强体力(0.072 2),B3的空间尺度的舒适性(0.333 7)、色彩的舒适性(0.030 2),B4的空间的可达性(0.473 2)、交通的合理性(0.122 0),B5的景观多样性(0.479 6)、物种多样性(0.115 0),B6的无障碍设施的人性化(0.481 3)、标识系统的人性化(0.097 9);3)人民公园的综合评分为3.689 7,评级为“良”。该研究为今后科学系统地进行城市公园康养景观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2.
目前我国水产业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在2022年的水产品产量中,淡水养殖占47.91%,海水养殖占33.15%,捕捞占18.94%。在水产养殖中,鱼类养殖产量占52.16%,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良种良养良销”是水产业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种”是水产业的龙头,“良养”是水产业的保障,加工、销售等“良销”环节是拉动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水产业中有种无业、有业无种等现象还比较严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吃好鱼”及“吃放心鱼”的问题,为了加快我国水产业的发展,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良种良养良销”体系,以推动我国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43.
戈贤平  刘波  缪凌鸿  赵永锋  林艳  路思悦  姜文强  钱琳洁 《水产学报》2023,47(11):119606-119606
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具有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易繁殖等特点,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率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增加优质水产动物蛋白供应、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团头鲂全产业链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技术、饲料营养需求调控及投喂技术、养殖应激与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新型养殖模式、营养品质及加工技术等,提出了具有生产性能优、抗病抗逆性强和适于加工的团头鲂种质资源的挖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及精准营养供给、生态防控和高品质加工调理技术的研发等产业发展需求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团头鲂全产业链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4.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产物,在未来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将"4T"技术创新地引入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可解决因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水产品质下降的问题,保障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效。在水产养殖行业内,提出了在数据库相互备份的基础上编译相关计算程序。在计算程序的辅助下,采用包括核技术在内的新型灭菌技术,基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IT信息技术、以蛋白质和基因为代表的BT生物技术、以核反应堆和辐射源为代表的NT核技术、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DT数字技术的"4T"融合,形成了一套智能化运行立体网络控制与管理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现代智慧渔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转变需求。  相似文献   
345.
【目的】探索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具食疗保健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保健作用机制,为余甘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分别以“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或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余甘子拉丁名“Phyllanthi fructus”为关键词,在中药化学数据库、传统中药化学成分及靶标数据库和台湾传统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中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口服利用度≥20%的有效成分,进而通过STRING数据库、BioGRID数据库、STITCH数据库和CTD数据库对有效成分的蛋白靶标进行筛选,最后通过靶标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和疾病本体论(disease ontology,DO)的富集分析,阐明余甘子保健功效成分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对余甘子化学成分初步的检索与核定发现,其含有亚油酸、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诃子次酸、诃子酸等10种具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经口服利用度筛选后,确定油酸、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和诃子酸是余甘子中具潜在保健功效的有效成分;进一步的药物 靶标互作分析发现,这些功效成分可作用于前列腺素G/H合酶、维甲酸类受体、内源激素类受体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物学过程中,余甘子有效成分的靶标在甾体类激素响应、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等条目下富集;分子功能中,余甘子有效成分的靶标在氧化还原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等条目下显著富集。基于KEGG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余甘子功效成分靶标与多重肿瘤生物学途径及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乙型肝炎和丙性肝炎等通路相关。DO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余甘子活性成分靶点与前列腺癌、腺体癌、头颈部肿瘤、神经胶质瘤等恶性肿瘤存在重要联系。【结论】余甘子的功效成分可以通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前列腺素G/H合酶等途径发挥抗肿瘤耐药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是研发具有抗炎、抗衰老、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疗效保健食品的重要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346.
为提高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事件抽取的准确性,有效解决抽取过程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边界模糊和事件实体过长等问题,本研究将动态权重思想引入多模型集成的事件抽取方法中。改进后的方法利用百度自然语言理解开放平台(enhanced representation through knowledge integration,ERNIE)和澎湃BERT(MLM as correction BERT,MacBERT)2个预训练模型来学习文本语义信息;采用动态权重的gate模块融合特征;将学习到的语义信息传入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中,并通过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randomfield,CRF)对输出标签序列进行约束。选取ERNIE⊕MacBERT-CRF模型和ERNIE⊕MacBERT-BiLSTM-CRF模型(⊕代表简单相加求平均的融合方法)作为对照模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融合性能对比试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 F1值达74.15%,比经典模型BiLSTM-CRF提高了20.02个百分点。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水产动物疾...  相似文献   
347.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和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SMD)是引起果蔗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果蔗健康种苗。为评价果蔗健康种苗的田间效果,笔者进行果蔗健康种苗与其普通种茎苗新植田间比较试验,并应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种苗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和甘蔗花叶病病原病毒(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及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果蔗健康种苗较其普通种茎苗蔗茎产量增产23.85%,甘蔗蔗糖分提高0.36个百分点;茎长增长20.6 cm、节间增长2.47 cm、单茎重增重0.65 kg;萌芽快,萌芽率提高24.6个百分点,分蘖率提高18.4个百分点,但两者的有效茎数差异不明显。健康种苗未检测出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及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表明,果蔗健康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