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2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555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286篇
基础科学   49篇
  852篇
综合类   2512篇
农作物   278篇
水产渔业   805篇
畜牧兽医   2235篇
园艺   94篇
植物保护   36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17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366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筛选蚕沙纤维素降解菌株,为蚕沙无害化快速腐熟处理提供优质菌种.[方法]以蚕沙为材料,利用CMC-Na培养基分离蚕沙纤维素降解菌,通过形态学、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等对分离获得的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并研究碳源、氮源、pH、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分离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从蚕沙中筛选出1株高温型细菌,命名为HB-2菌株.根据菌体大小、鞭毛着生位置及数量、16S rDNA核酸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性,HB-2菌株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HB-2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复合碳源(蚕沙+微晶纤维素+米糠+麸皮)、复合氮源(蛋白胨+酵母膏),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 6.5,最适温度35℃.[结论]HB-2菌株CMCase活性较敏感且产酶量大,具有制成菌剂应用于蚕沙无害化快速腐熟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一株香蕉内生细菌BEB99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OC4)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脂质过氧化、麦角甾醇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果胶酶活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产生几丁质酶。  相似文献   
993.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解钾菌的筛选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降香黄檀-檀香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钾菌。从钾细菌富集培养基上初筛和解钾菌筛选培养基复筛得到可培养物89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结果表明,可溶性钾含量在70μg/m L以上的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JT-K21、JT-K11和JT-K18的解钾率为80%以上。JT-K21培养液的可溶性钾含量高达132.68μg/m L,解钾率达到221.18%。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K2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碳氮源试验表明:JT-K21对蔗糖和硫酸铵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K21液体发酵菌体浓度最大培养组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5 g/L);JT-K21液体发酵解钾活性最佳时,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3 g/L)。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饮茶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将绿茶茶汤与志愿者新鲜粪样混合培养,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考察不同发酵时间点(0、6、12、24 h)绿茶茶汤对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包括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和厚壁菌门微生物)的影响,从而评估绿茶茶汤调节肠道微生态作用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绿茶茶汤在体外粪样混合培养体系中发酵24 h时,对于肠道中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以及厚壁菌门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有抑制效果(P0.05),并可以改善肠道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F/B),这为饮茶对改善肠道健康、减肥降脂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简称Y2)防病机制,利用顶空抽提法收集Y2菌液和喷施Y2后玉米幼苗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18种Y2菌液挥发物和42种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玉米释放醛类化合物8种、萜烯类11种,庚醛、十二烷、癸醛和十三烷为菌液和玉米植株共同抽提到的挥发物。不同处理收集的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Y2处理玉米1、3和5 d后,玉米新出现了1-乙基-2-甲基环戊烷、2-辛烯醛、十一烷、十四碳烯和β-愈创木烯5种化合物,α-衣兰烯等1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极显著地提高,芳樟醇等8种化合物出现振荡,反-罗勒烯等6种化合物消失;喷施菌液7 d后,Y2对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种类与相对含量都恢复到常态。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进一步提高武夷菌素的产量,以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 wuyiensis W273为试验菌株,采用单因子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适6种营养成分为玉米粉、葡萄糖、黄豆面、氯化铵、碳酸钙和氯化镁;应用SAS软件中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株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6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葡萄糖和碳酸钙为影响摇瓶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主要因素。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2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218.18+270.28X1+1274.74X2-3.28X12-5.4X1X2-200.98X22,并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0 g/L、葡萄糖39 g/L、黄豆面20 g/L、氯化铵4 g/L、碳酸钙2.65 g/L、氯化镁0.4 g/L。以新配方在28℃、220 r/min进行摇瓶发酵60 h后,武夷菌素效价平均值为7215 μg/mL,较原始培养基发酵后武夷菌素效价提高了26.5%。  相似文献   
998.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构建猪(Sus scrofa)CD14基因的短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载体,包装成慢病毒,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相关功能探讨.本研究参照CD14基因(GenBank登录号:EF626695.1)全长编码区序列,设计4个靶向猪CD14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中,分别命名为pGLV3-CD14-1、pGLV3-CD14-2、pGLV3-CD14-3和pGLV3-CD14-4,以及阴性对照pGLV3-CD14-NC.包装成功后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利用qRT-PCR检测其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率最高的慢病毒进行药筛,获得CD14基因稳定沉默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实验检测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对CD14基因沉默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4个shRNA表达载体,包装成的慢病毒均能降低猪CD14mRNA表达水平,其中pGLV3-CD14-3慢病毒的干扰效果最好,其干扰效率达到94.6%;CD14基因沉默后F18ab对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增强,而F18ac虽然也有上调,但并未产生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D14基因沉默后的小肠上皮细胞对大肠杆菌F18ab的黏附能力显著增强,CD14基因可能在小肠上皮细胞抵御大肠杆菌F18ab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慢病毒介导的CD14沉默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在细胞水平研究CD14基因功能提供了有效模型,也为进一步探究其所在的Toll样受体/白介素-1受体(toll-like receptors/interleukin-1 receptor,TLRs/IL-1 R)信号通路在猪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抵御病原入侵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为资源化利用马铃薯薯渣与茎叶,将两者混合后,用黑曲霉、植物乳杆菌和啤酒酵母菌制成的复合菌剂进行接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茎叶中水分含量、营养成分及菌剂的添加、接种量三因素对薯渣与茎叶混合物发酵效果的影响,并在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测定了发酵前后产物的重要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优化发酵工艺为当茎叶水分为50%时,在1 000 g按实际比例混合的薯渣与茎叶混合物中添加(NH4)2SO460 g、过磷酸钙95 g,复合菌剂接种量为5%,厌氧发酵20 d。与发酵前相比,优化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提高328.26%,蛋白质可消化率提高172.79%,硫铵素、烟酸、叶酸、乳酸、钙、磷含量分别提高6 251.72%、755.32%、767.52%、1 812.50%、111.11%、411.11%;发酵后产品粗纤维含量降低55.53%,尿素和龙葵素残留量均在安全值范围内。因此,接种复合菌剂发酵薯渣与茎叶的混合物,不仅可改善饲料的品质,还可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乳酸菌种发酵对桂圆肉(干制的龙眼果肉)中游离态、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和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开发营养保健的乳酸菌发酵龙眼新产品提供参考。【方法】将桂圆肉打浆(料水比为1﹕1.5)后作为发酵基质,进行高温湿热灭菌,再分别接入7种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明串珠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干酪乳杆菌,菌浓度:8.0-9.0 lg CFU/mL),接种量为1%,在30℃下静置发酵48 h(pH 4.0-4.2),然后对发酵前后桂圆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1ity of plasma,FRAP)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ption capacity,ORAC)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7种乳酸菌发酵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桂圆肉中游离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降低结合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总酚含量增加0.4%-11.9%,结合态总酚含量下降14.4%-41.4%;游离态总黄酮含量增加2.8%-19.6%,结合态总黄酮含量下降19.6%-70.6%。但不同菌种对其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释放桂圆肉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最强,使游离酚含量增加11.9%,结合态酚含量下降41.4%,游离态总黄酮增加19.6%,结合态总黄酮下降70.6%。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单体酚(没食子酸、丁香酸、表儿茶素、高儿茶酚、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和异槲皮苷)含量影响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发酵后的游离态的没食子酸和高儿茶酚含量分别增加8.6%-69.8%和0.4%-29.5%,结合态的没食子酸和高儿茶酚含量分别下降80.0%-88.3%和45.6%-73.9%。而乳酸菌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与发酵前相比也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后,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11.8%和59.1%。【结论】乳酸菌发酵能提高桂圆肉中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降低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同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植物乳杆菌在发酵桂圆肉的过程中,其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乳酸菌,其发酵后桂圆肉的抗氧化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