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林业   235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145篇
  364篇
综合类   503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93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某款2.0L增压汽油发动机在搭载某款整车进行热平衡试验时无法达标,水温达到平衡时发动机出水温度高于设计指标,导致空调无法开启。经过分析与讨论,发动机冷却系统流量分布不合理以及整车散热器散热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经过两轮次的优化设计,最终通过整车热平衡试验。  相似文献   
962.
开孔型折流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克服折流板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升折流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该文采用正交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开孔参数和入口流量参数对集热器效率的影响。选取折流板开孔参数大小、位置、数量以及入口流量4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水平,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设计正交试验方案,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各开孔因素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入口流量和开孔大小对集热器效率影响显著。最优折流板开孔参数组合与入口流量大小有关,当入口流量分别为0.0044、0.0088和0.0132 kg/(s·m2)时,对应的效率最高开孔参数组合分别为开孔大小(开孔长度与集热器厚度的比值)为1/6、开孔位置(开孔中心距底板距离与集热器厚度的比值)为1/3、开孔数量为3,开孔大小1/3、开孔位置1/3、开孔数量5,开孔大小1/3、开孔位置0、开孔数量5,其集热效率分别为69.63%、81.71%和86.83%。该文结果可为折流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63.
日光温室热工缺陷面积热红外图像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隔热层和气密性缺陷是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差的重要因素,为了快速检测日光温室热工缺陷区域及测量该区域的面积,该文借助热红外成像仪和Lab VIEW软件平台,构建了基于热红外图像的日光温室热工区域面积测量方法。以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日光温室北墙风口为测试对象,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利用热红外成像仪实时检测出日光温室北墙通风口表面与墙体内表面存在的明显温度差异,其最大温差高达8.4℃。基于温度差异,能快速找出温室内围护结构不同位置所存在的明显散热区域。然后通过直方图法、均方根法和人工提取法分别计算了散热区域面积,其中直方图面积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平均相对误差为5.4%;人工提取法次之,平均相对误差为6.0%,均方根法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11.8%。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热红外图像的直方图面积测量方法能快速检测出热工缺陷区域的面积,为进一步自动定量分析整个日光温室热工缺陷区域的面积及散热量提供了理论方法,在温室围护结构热工损耗计算方面具有较大地应用潜力,可为农民和企业提出日光温室优化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64.
上海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结构对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上海市居住区内部绿地空间结构和热环境的相关联系,根据地理位置和建设年代选取4个典型社区(黄浦瑞金,徐汇龙华,闵行莘城和松江方松),利用遥感技术对影响居住区热环境的主要关键因子(居住区面积、建筑密度、绿化覆盖率、乔木比例和绿地斑块破碎度、连通度、分离度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4个社区的居住区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温度会相应下降0.3、0.25、0.42和0.16℃;乔木比例每增加10%,温度会相应下降0.37、0.39、0.41和0.16℃。总体上,居住区温度与绿化覆盖率、乔木比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绿化数量相对较少的老城区如黄浦和徐汇,绿地斑块的破碎度、连通度、分离度也是主要影响因子;而绿化数量相对较多的新城区如闵行和松江,温度与建筑密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5.
热流固耦合作用下页岩渗透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地温对页岩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按照温度对页岩作用部位的不同,从流体动能、骨架应变、吸附解吸三个方面,分析甲烷内摩擦力对动能的影响、页岩热应力及热膨胀导致应变、甲烷解吸引起基质收缩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得出热流固耦合作用下页岩渗流特性。以渝东南酉阳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为分析对象,进行页岩型岩的温度渗流实验,提出三方面五因素的分析方法:温度增加,流体内摩擦力增大减小了流动速度;粘土矿物与有机质的差异性膨胀产生热应力,压缩了页岩骨架,加之基质热膨胀减小了基质间隙,双重作用使渗流通道减小;基质收缩效应对孔隙裂隙双重结构介质渗透量影响很小。温度升高对页岩渗流特性的主要影响体现为,内摩擦力的减速作用及热应力和热膨胀对渗流通道的压缩作用。  相似文献   
966.
冬季室内热环境与被褥微气候的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季睡眠状态下,室内热环境与被褥微气候分别对人体头部和被覆躯体的热感觉造成直接影响。为了分析两个热环境的匹配关系以满足睡眠人体的热舒适水平,实验在不同的室内温度下,调节被褥微气候温度,测试了受试者的皮肤温度,并记录了热感觉和热可接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下,相比于室内热环境,人体热感觉对被褥微气候更敏感;此外,通过分析室内热环境和被褥微气候分别与整体热感觉和整体不满意率的关系,得到了睡眠热环境舒适区间。  相似文献   
967.
红外热成像仪早期林火识别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3种不同的红外热成像仪林火识别算法,提出了配置林火自动识别算法参数的林火野外测试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在珠海进行了测试实验。通过测试实验发现红外热成像仪在夜间分辨火点能力高于白天。3种林火识别算法比较结果为:阈值判定法具有较高灵敏性,但易受干扰;邻域阈值判定法抗干扰能力有所增强,但监测距离会有所缩短;均值对比判定法抗干扰能力较强,但监测距离最短。  相似文献   
968.
木材径向导温系数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木材的细胞结构简化为一个中空的细长圆柱形模型,应用统计热力学原理和类比推理方法推导木材径向导温系数的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计算23种木材的径向导温系数,并与相同条件下的试验数值进行比较,得到的最大理论误差为14%,平均误差为5.9%.  相似文献   
969.
合肥市地表温度反演及热力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合肥市为研究区,使用Landsat ETM+、Landsat TM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年鉴、气象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对研究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得出合肥市地表温度分布图,并对地表温度数据行标准化处理,划分热力景观类型,得到多年的热力景观类型分布图。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景观分类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及分析,研究合肥市热力景观格局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合肥市1999年、2002年、2006年和2010年都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现象;从2002年到2010年,热岛区域在1999的基础上逐渐扩张,2010年热岛强度整体上有所降低,高温区域比较分散;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中温区、次高温区和高温区的斑块面积比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2002年和2006年低温区为优势热力景观类型,到了2010年则变为中温区;在景观水平上,最大斑块指数逐年减小,研究区域景观不再由少数热力景观类型所控制,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逐年增大,热力景观异质性增加;城市化发展等人为因素是热力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70.
Geminin是一种25kD的核蛋白,在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胚胎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多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Geminin在不同的区域表达,可作为抑制因子或是诱导因子参与胚胎发育的调节。而通过建立相关geminin的转基因斑马鱼来调控其在体内的表达上调或下调,是研究geminin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对geminin相关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胚胎发育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