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9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1663篇
林业   513篇
农学   1230篇
基础科学   1065篇
  2867篇
综合类   4050篇
农作物   1024篇
水产渔业   407篇
畜牧兽医   643篇
园艺   346篇
植物保护   637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86篇
  2019年   602篇
  2018年   484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854篇
  2012年   837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695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993.
Th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dicyandiamide (DCD) has had variable success in reducing nitrate () leaching and nitrous oxide (N2O) emissions from soils receiving nitrogen (N) fertilizers. Factors such as soil typ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have been linked to the variable efficacy of DCD. As DCD is water soluble, it can be leached from the rooting zone where it is intended to inhibit nitrification. Intact soil columns (15 cm diameter by 35 cm long) were taken from luvic gleysol and haplic cambisol grassland sites and placed in growth chambers. DCD was applied at 15 or 30 kg DCD/ha, with high or low precipitation. Leaching of DCD, mineral N and the residual soil DCD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over 8 weeks high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DCD in leachate and decreased recovery in soil. A soil × DCD rate interaction was detected for the DCD unaccounted (proxy for degraded DCD). In the cambisol, degradation of DCD was high (circa 81%) and unaffected by DCD rate. In contrast, DCD degradation in the gleysol was lower and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y rate, 67 and 46% for the 15 and 30 kg/ha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Variation in DCD degradation rates between soils may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associated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Variable degradation rates of DCD in soil, unrelated to temperature or moisture, may contribute to changing DCD efficacy. Soil proper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ailoring DC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yield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reactive nitrogen loss.  相似文献   
994.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研究了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天然灌木群落〉人工乔木群落。乔木和灌木群落各指数大小为封禁20年〉封禁10年〉封禁5年。6种群落其土壤含水量均偏低,随着封禁时间的加长,含水量略为增加,但天然灌木群落平均含水量稍大于人工群落。不同封禁时间群落土壤含水贯与均匀度指数成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先呈正相关,在封禁20年时,呈负相关。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干扰、进行合理抚育措施,是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群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5.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996.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保持80%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海伦262 kg·hm-2(14年平均),沈阳956 kg·hm-2(12年平均),桃源3 063 kg·hm-2(11年平均);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甚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 g 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 g 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 g 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 g 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 kg 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 kg 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 kg kg-1、52.75%、19.33 kg 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8.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每生产1 000 kg稻谷的氮、磷、钾需要量(RAGPPG)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对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RAGPPG中的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RAGPPG中的磷、钾影响不显著。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和RAGPPG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AGPPG和收获指数均与稻谷产量水平没有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RAGPPG和氮、磷、钾收获指数均分别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972~0.8404和0.7637~0.8804。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相应的氮、磷、钾施肥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长江流域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邹娟  鲁剑巍  陈防  李银水 《作物学报》2011,37(4):729-734
总结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进行的74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目前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效率及肥料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油菜农学效率分别为6.2 kg kg–1 N、6.3 kg kg–1 P2O5和2.6 kg kg–1 K2O;表观利用率为N 34.0%、P2O5 17.4%和K2O 36.9%,生理利用率为18.5 kg kg–1 N、35.5 kg kg–1 P2O5和9.1 kg kg–1 K2O,氮磷钾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9%、21.4%和11.5%。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的肥料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油菜高产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玉米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性及其生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选育抗旱性强、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以22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取正常灌溉和适度水分胁迫处理,对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相对叶绿素值( SPAD)和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WUE差异显著,而且对水分的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