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Management of banana xanthomonas wilt (XW) (caused by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 Xcm) has been impeded by poor adoption of control options that are complex, cumbersome and costly. To improve XW manageme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Xcm survival and latent infections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survival of latently infected planting materials (suckers), incidence of latent infections in symptomless plants in mats having diseased plants, and XW status across farms and markets in districts previously devastated but currently endemic. On‐station experiments were protected from new infections. Latent bacteria at low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up to 20%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suckers, with a significant (< 0·05) reduction (43–20%)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nly 3–6% of latently infected suckers succumbed to XW. Incidence of Xcm in symptomless suckers from farmers' fields (with up to 70% incidence) was low (3%) while it increased (8–25%) with disease severity in mats in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 the surveyed districts, incidence had significantly declined with yields observed to have recovered relative to earlier reports, although latent infections remained high.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if new infections are prevented, fields with high XW incidence can be rejuvenated. It showed incomplete systemic movement of Xcm in mats coupled to a gradual decline of bacterial load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to levels that cannot initiate disease. These studies explain the current successes in farms practising single diseased plant removal instead of whole mat rouging, and gives hope to farmers lacking access to clean planting material.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桑螟食叶量测定和发育历期的调查 ,明确了桑螟在 2 5℃恒温条件下的幼虫历期为 12~ 13d ,幼虫一生鲜叶食下量为 4 15mg ,其中 4、5龄的食叶量约占全龄食叶量的 82 3% ,据此可确定桑螟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经测算 ,桑螟春夏季的防治指标为 2 4 0 0 0~ 30 0 0 0头 /hm2 ,秋季的防治指标为 36 0 0 0~ 6 0 0 0 0头 /hm2 ;而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 3龄卷叶前为宜。  相似文献   
23.
福建省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3-2007年的资料,分析了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变化和时间与树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包括21种虫(螨)害和11种病害,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板栗疫病、桉树焦枯病、毛竹枯梢病和萧氏松茎象等属危险性病虫害。1993-200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呈波浪式缓慢上升,2004年后则急剧增大,呈现持续大面积发生格局;其成因主要有:(1)马尾松毛虫和刚竹毒蛾暴发周期缩短,发生强度增大;(2)竹蝗再度猖獗;(3)一些次要害虫如松墨天牛和竹舟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4)萧氏松茎象和桉树焦枯病等新的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发生。松树和毛竹是主要受害对象,具有病虫害种类多和发生面积大的特点。笔者利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有效的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竹蝗、毛竹害螨和松针褐斑病的灾变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4.
大豆亲本及其杂交后代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大52、晋大57及其杂交衍生的55个稳定后代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分枝数、生育期等15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综合成为累计贡献率达85.81%的6个新指标;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与主成分值之间的回归方程;用回归方程预测品种产量,方程估产的误差百分率绝对值除2、10、21、22、30、39、53号品系外,其余品系误差绝对值均低于10%;以主成分值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将57个材料聚为高产、中产、低产3类。结果证明主成分回归法可以应用于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总荚数、总粒数、主茎荚数、分枝数、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大豆的产量能力可通过研究不同性状间的差异水平来评估。  相似文献   
25.
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4年新疆105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寒潮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单站寒潮北疆多、东疆次之、南疆少,阿勒泰地区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哈密北部、巴音布鲁克和塔城大部地区,南疆中西部地区发生频次最少.新疆区域寒潮天气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2月发生频次最高;春季寒潮主要集中在3-4月,秋季寒潮主要在10-11月.②新疆寒潮影响区域主要在北疆地区,其次是东疆、南疆东部,南疆西部影响次数最少.春季主要影响区域为北疆东部、沿天山一带和南疆东部;秋季为东疆、北疆沿天山以及北疆东部和北部地区;冬季为北疆东部和沿天山一带.③新疆区域寒潮过程一般持续3~7d,过程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寒潮爆发当天或次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延迟天数不超过4d.寒潮过程最低气温24 h平均降幅在10.7℃,最大19.3℃,单站最大25.3℃;寒潮过程平均降温14℃,最大达18.8℃,单站最大32.7℃.  相似文献   
26.
绿僵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产孢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绿僵菌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其产孢量的2个影响因素(初始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得出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须分别配以适宜的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以获取最大产孢量(燕麦培养基:1×107cfu/mL,65%;PPDA培养基:1×106cfu/mL,85%;玉米粉酵母浸膏培养基:1×108cfu/mL,75%)。另外,随继代培养代数增加,菌株在这3种培养基上前五代的产孢量比较稳定,第七代及之后的产孢量明显下降。根据3种培养基不同的功能,在PPDA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要着重注意不同继代培养代数对产孢量的影响,其它2种培养基培养菌株一般不超过五代,产孢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7.
王勇  曾菊平 《江西植保》2013,(3):304-315
樟树是江西省省树,在全省范围推广种植多年,樟树虫害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前期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汇总统计江西樟树害虫179种,其中,重要害虫26种,占14.5%,次重要害虫23种,占12.8%,非重要害虫130种,占72.6%,包括重要食叶害虫樟叶蜂、泡桐叶甲、黄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樗蚕、龙眼裳卷蛾、樟巢丛螟等;重要刺吸性害虫六点始叶螨、樟脊网蝽、黑刺粉虱、樟木虱、樟白轮盾蚧、思茅壶蚧等;重要钻蛀性害虫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吉安樟筒天牛等;重要地下害虫粉白金龟、黑绒金龟等。据危害方式、发生特点将其归为强生态适应性害虫、r类害虫、隐蔽性害虫与嗜食性害虫,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其IPM策略。  相似文献   
28.
栽培大豆耐盐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栽培大豆耐盐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耐盐性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式.在高世代选择耐盐性植株的效率较高,从F2:3估计,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NaCl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82.13%;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的耐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67.47%.  相似文献   
29.
贵州罗甸水稻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霜霉病又名黄化萎缩病,189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现,其后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印度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东北、台湾、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相继报道此病发生。2002年以来,在贵州省罗甸县的不同乡镇陆续发现该病,其发生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面积大,危害重,对当地水稻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形结构类似小盆地,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全年无霜期300多天,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早熟蔬菜基地,也是贵州省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种植面积7200hm^2。  相似文献   
30.
作为两大诗文世家的各自代表,范国禄与冒襄交往于祖辈业已营造的深厚世交基础之上,又以传统文人特有的方式,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情势之下以遗民自居,坚守信仰的高度,维持了世家情谊的长久性,垂范后世子孙,也为深入研究明清之际家族交流的文化生态模式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