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89篇
  免费   1076篇
  国内免费   2231篇
林业   1645篇
农学   2559篇
基础科学   1117篇
  2675篇
综合类   9100篇
农作物   1496篇
水产渔业   1693篇
畜牧兽医   1616篇
园艺   775篇
植物保护   1320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579篇
  2021年   704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927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934篇
  2016年   1117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1161篇
  2013年   1385篇
  2012年   1607篇
  2011年   1653篇
  2010年   1185篇
  2009年   1179篇
  2008年   1089篇
  2007年   1162篇
  2006年   949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677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56篇
  1998年   293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葡萄子油及原花青素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葡萄子油、葡萄子原花青素等天然产物的提取与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原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药理研究的现状,葡萄子油成分分析方法和葡萄子,提取物中原花青素含量测定的方法;介绍了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取高质量的葡萄子油和应用夹带剂提取葡萄子中的原花青素的方法。分析了葡萄子的综合开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荔枝生产相关的水分生理指标远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远程监测系统对荔枝园中的大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大气蒸汽压差(VPD)等环境因子和茎干直径微变化、果实生长、叶片温度等树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监测,发现该系统能准确及时并无伤害地记录他们的实时和周期性变化。据获得的数据初步表明,当果实处于快速膨大期,主茎的加粗生长明显缓慢,一旦果实采收后,茎干加粗生长则有一个迅速上升的变化;当土壤湿度高于33%(v/v)时,主茎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VPD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当夜间VPD始终高于0,就形成所谓的“夜间干燥”,VPD的这种变化对荔枝主茎和果实的生长以及叶气温差(LATD)都有较大的影响,如主茎和果实的日间收缩量随VPD的增大而增大,夜间空气干燥不但抑制了主茎生长,也使日最大LATD下降。据此认为,果实和茎干的生长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土壤湿度过高或者夜间空气干燥对荔枝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63.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31个苜蓿品种分枝期—结英期的冠层温度及其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冠层温度与分枝期和现蕾期的茎叶比、开花期的叶面积和产量间存在显著的偏相关关系,可作为产量高低的间接或直接指标;由于农艺性状指标间互相关的影响,冠层温度与农艺性状指标间的单相关系数可靠性差,且与偏相关系数有明显的差异;排除农艺性状指标间互相关影响后,偏相关系数可靠性大,可作为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64.
新疆石河子地区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沙漠 ,绿洲 ,空气的比热等热性能不同 ,形成沙漠夏季温度明显高于绿洲 ,进而对绿洲地区增温 ,称沙漠增温效应。石河子地区 1 0 0 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 1 .76℃ ( 1~ 2℃ ) ;根据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 :y=2 7.5 2 97- 0 .0 335 x。 r=- 0 .881 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 ,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大日较差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的“冷害”等 ,深刻地影响绿洲特色农业、栽培技术及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65.
66.
利用机油乳剂对果树进行安全性和防治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机油乳剂后荔枝和龙眼的落果率与对照树4无差异,喷清水的对照树其蒂蛀虫蛀果率比喷机油乳剂的处理树高,分别为150、200和250倍机油乳剂处理的2.8、3.0和2.7倍。在荔枝、龙眼园应用机油乳剂防治害虫不会导致落叶、落果、畸形叶和畸形果,也不会延缓果实的生长和成熟及降低单果重,而有利于控制介壳虫、螨类、蛀果类等害虫。机油乳剂可替代广谱性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有利于果园天敌的生存、繁殖,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7.
不同粘度矿物油助剂对除草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室内及温室内测定了10种不同粘度矿物油助剂对除草剂防除苘麻和稗草药效的影响及对玉米苗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0种矿物油助剂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氰草津和烟嘧磺隆防除两种杂草的活性。其中粘度为46 mm2/s (40℃)的矿物油乳剂(MOC46)对供试除草剂药效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粘度32 mm2/s (40℃)的矿物油乳剂。10种助剂对氰草津药效的增强作用大于对烟嘧磺隆。MOC46对除草剂活性的增加由高到低依次为:莠去津、氰草津>莠去津+氰草津、莠去津+烟嘧磺隆、氰草津+烟嘧磺隆>烟嘧磺隆;对玉米苗期安全性依次为:莠去津、烟嘧磺隆、莠去津+烟嘧磺隆>莠去津+氰草津、氰草津+烟嘧磺隆>氰草津。氰草津与MOC46混用对玉米苗期药害较重。  相似文献   
68.
敌死虫对不同发育阶段烟粉虱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敌死虫对烟粉虱成虫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 ,99.1%敌死虫200、100、50倍液药后 2h~120h对黄瓜上烟粉虱的驱避率均在90%以上 ,50倍液处理药后3d的驱避率为98%~100%。药剂处理的非洲菊上烟粉虱成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敌死虫对烟粉虱卵具有一定活性 ,致死中量为10468.6mg/kg ;对若虫活性较高 ,对1、2、3龄若虫的致死中量分别为165.81、199.46、232.38mg/kg ,稀释倍数分别为5976、4968、4264倍。  相似文献   
69.
茄子耐热性遗传表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易金鑫  侯喜林 《园艺学报》2002,29(6):529-532
 采用4 份耐热性不同的茄子亲本半轮配法配制4 ×4 双列杂交, 对P1 、P2 、F1 、F2 、BC1 等5 个世代四叶期幼苗在温室内进行高温(平均昼/ 夜温度38. 8/ 24. 2 ℃) 处理, 同期田间栽培(平均昼/ 夜温度34. 4/ 22. 6 ℃) 。采用Hayman’s 法分析苗期耐热指数和成株期坐果率的调查数据, 表明, 茄子耐热性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 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其中加性效应占更主要成分。据此提出了耐热性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0.
Ascospores of both A-group and B-group Leptosphaeria maculans germinated at temperatures from 5 to 20°C on leaves of oilseed rape. Germination of ascospores of both groups started 2 h after inoculation and percentage germination reached its maximum about 14 h after inoculation at all temperatures. Both the percentage of A-/B-group ascospores that had germinated after 24 h incubation and germ tube lengt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5 to 20°C. Germ tubes from B-group ascospores were longer than those from A-group ascospores at all temperatures, with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at 20°C. Hyphae from ascospores of both groups penetrated the leaves predominantly through stomata, at temperatures from 5 to 20°C. A-group ascospores produced highly branched hyphae that grew tortuously, whereas B-group ascospores produced long, straight hyphae. The percentage of germinated ascospores that penetrated stomat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5 to 20°C and was greater for A-group than for B-group L. maculans after 40 h incub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