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156篇
基础科学   112篇
  173篇
综合类   1212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88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大田试验对收集自我国民间的土农药——南瓜叶榨取液防治芥蓝菜粉蝶幼虫的药效进行验证和经济方面的分析评价。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叶榨取液防治菜粉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其取食,在12h和24h的取食抑制中浓度FRC50(Feeding Restrain Content)分别为511.3214和484.3441mg·L^-1;12h和24h菜粉蝶幼虫对浸渍过榨取液芥蓝叶片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和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6.00%、57.75%和56.04%、56.5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5、7d,榨取液对于芥蓝的保叶效果分别达到了48.17%、65.82%和70.46%;对虫害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7.58%、86.98%和90.72%。经济分析结果显示:用土农药防治菜粉蝶,亩产芥蓝利润值最高,比不进行防治生产方式增加116.35元。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1.8%阿维菌素、25%灭幼脲、100亿芽活孢.g-1B t和90%敌百虫4种药剂在室内、室外对杨小舟蛾幼虫防治试验,发现各种供试药剂均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8%阿维菌素、25%灭幼脲、100亿芽活孢.g-1B t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33.
卜燕萍  焦键 《农机化研究》2021,43(2):163-168,173
传统农药喷雾机具作业同步性较低、机械折叠展开复杂及震动幅度大等问题,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作业要求。为此,基于ANSYS对农药喷雾装置进行设计与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可变数据与喷杆振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计算得到的相关参数具有可靠性。针对各阶段的固有频率进行整合,根据对比分析能够可知:最大误差值为7.15%,二者固有频率大致相同,说明建模分析结果比较准确。试验结果表明:当农药喷雾装置的作业速度为1.25m/s、农药喷射压力为0.3MPa、喷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600m时,农药喷雾装置的作业均匀性与覆盖性良好,喷杆在喷射过程中没有明显振动现象,沿杆喷雾量、喷头喷雾量及沉积量三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62%、2.56%、31.25%,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植保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34.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控伺服变量柱塞泵的植保机变量施药控制方法,推导并建立了包含参数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施药流量模型,设计了鲁棒H∞最优控制器并证明其鲁棒稳定性,并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控制器参数。本研究弥补了传统优化控制方法对于不确定性反应较为敏感的不足,与传统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相比具有一定的快速性和鲁棒性优势,能够满足复杂作业条件下植保机精准变量施药要求,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  相似文献   
35.
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喷施化学农药是病虫害防治最主要的手段,对保证作物的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施药机械工作效率低,且使用同一施药量进行连续喷施作业易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随着农业智能化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到农业植保作业中,智能施药机器人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实现了更加高效、精准的病虫害防治。智能施药机器人是集复杂农业机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施药装备,可自主、高效、安全、可靠地完成施药作业任务。为明确智能施药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总结了适用于不同作业场景的施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从智能施药机器人的移动平台设计、喷雾装置设计、导航技术、智能识别技术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施药机器人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分析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现存问题,阐述智能施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准变量施药、自主导航以及无人化作业,以期为智能施药机器人在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盐生植物做除虫杀菌剂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生植物做除虫杀菌剂,用于生产绿色食品,解决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植物源除虫杀菌剂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可用于除虫杀菌的盐生植物的种类和性能,盐生植物除虫杀菌剂的制作及使用方法。面对在农产品贸易中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使用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盐生植物具有极大的潜在威力。  相似文献   
37.
王睿  方菁 《中国家禽》2021,(2):82-88
禽蛋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禽蛋中残留的农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威胁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为禽蛋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禽蛋样品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建立简便高效的分析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微塑料和农药可能会在土壤中长期共存,塑料制品的种类和结构差异导致其对化学污染物有不同的亲和力和吸附行为。因此,微塑料可作为农药的载体,与农药形成复合污染,对生物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进而对食物链乃至人类产生健康危害。本文归纳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阐述微塑料吸附农药的机理与研究现状,分析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动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未来研究微塑料与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9.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爽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135-139
由于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加强对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加大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力度非常重要。对近年来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处理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提出了农药残留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0.
Agricultur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but it can also be the source of negative and permanent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e use of pesticides in modern agriculture is a common practice, but their sid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cannot be disregarded.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a combination of solarization and ozon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ix amide pesticides (boscalid, chlorantraniliprole, cyflufenamid, fluopyram, napropamide, and propyzamide) in soil. Initi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four different soils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of this methodology at different soil temperatures and ozone dosag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then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during summer. Fifty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experiments, higher degradation percentages of amide pesticides were observed in ozonized soils than in other treated soils, particularly when ozone was applied at 10 cm soil dep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ozonation, along with solarization, represents a valid method for degrading residues of the studied pesticides and suggest that this combined technology may be a promising tool for remediating pesticide-pollut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