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2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林业   1919篇
农学   145篇
基础科学   51篇
  556篇
综合类   1763篇
农作物   275篇
水产渔业   237篇
畜牧兽医   359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选择日龄、体况较一致的二元杂(长白×约克)后备母猪27头,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共9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饲粮锌、硒和维生素E均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锌(45.0mg/kg,85.0mg/kg,125mg/kg);硒(0.10mg/kg,0.25mg/kg,0.40mg/kg);维生素E(15IU/kg,30IU/kg,45IU/kg),目的是研究饲粮微量元素锌、硒和维生素E对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和血清生殖激素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喂给含锌量85mg/kg,含硒量0.25mg/kg,含维生素E量45IU/kg饲粮时:(1)后备母猪的初次发情时间最早,分别为(187.4±6.6)d,(185.9±8.4)d,(189.1±7.3)d(P<0.05);(2)血清雌激素及孕激素浓度在不同日龄情况下均显示最高水平(P<0.05或P<0.10)。综合所考察的参数,后备母猪饲粮中含锌85mg/kg,含硒0.25mg/kg,含维生素E45IU/kg是适当的组合用量。  相似文献   
92.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93.
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性质及地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笔者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处理,对赤峰市敖汉旗风沙土区不同林龄(5、11、17、23、29年)柠条锦鸡儿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效磷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相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相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小表现为丘间低地阴坡阳坡;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柠条锦鸡儿的种植有利于土壤性质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4.
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3个土壤层次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为>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26.39%~42.38%;其次为1~5 mm含量,占14%~18%;<0.25 mm的含量最小,占2.31%~6.73%。毛竹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0.90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毛竹林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0.25~3.1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3.15 mm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毛竹林地0~20 cm土壤层中,分布在>5 mm和3.15~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4.86%和11.26%,低于20~40 cm和40~60 cm土壤。这也说明,长期集约经营毛竹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95.
Based on recent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we developed a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 model that integrates all three process groups of organic matter (OM) stabilization in soils namely (1) 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unds, (2)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to decomposer organisms, and (3) interactions of OM with minerals and metal ions. The model concept relates the divers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to active, intermediate, and passive po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passive pool is regarded as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co‐action of various processes that are active under specific pedogenetic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model, we used data of pool sizes and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M fractions from horizons of two acid forest and two agricultural soils. 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unds is relevant in the active pool and particularly in soil horizons with high C contents. Biogenic aggregation preserves OM in the intermediate pool and is limited to topsoil horizons.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due to the occlusion of OM in clay microstructures and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surfaces stabilizes OM in the passive pool. If present, charcoal contributes to the passive pool mainly in topsoil horizon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for OM stabilization in the passive pool is well‐known and increases with soil depth. Hydrophobicity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cid soils and in soils with considerable inputs of charcoal. We conclude that the stabilization potentials of soils are site‐ and horizon‐specific. Furthermore, management affects key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Tillage increas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for OM stabilization, and in Ap horizons with high microbial activity and C turnover,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can contribute to OM stabiliza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pool. The application of our model showed that we ne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causing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of OM to decomposers in the passive pool.  相似文献   
96.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98.
采用树木环割法,于2009-11—2010-03,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观测研究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山区南部低丘山地40a生刺槐林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Rh)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非主要生长季,Rh日变化不明显,但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Rh平均值为0.426μmol.m-2.s-1。(2)林地5cm深处土壤温度与Rh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且Rh随5cm深处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示二者关系的参数Q10值是1.86,说明非主要生长季Rh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Rh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且Rh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有很好的复相关关系(P〈0.01)。比较偏相关系数表明,影响Rh的主要土壤物理因子是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99.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林林冠对降雨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降雨特征是森林水文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植被在水土保持作用中的重要内容。以黄土高原南部常见乔木刺槐、元宝枫、桉树为研究对象,以滤纸色斑法为基本实验原理,观测了该地区天然降雨15场,分别取得3种乔木冠下雨滴谱200份。通过对比分析林冠内外降雨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林冠降雨特征与林外降雨特征有显著区别;林下雨滴分布呈现近似的正态分布,大雨滴数量较林外明显增多;林冠下雨滴中数直径(D50)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很小,且在降雨强度小于0.1 mm/min时,林冠下D50大于林冠外,当雨强大于0.1 mm/min,林外D50有大于林内的趋势;降雨动能与雨滴中数直径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0.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2010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内,通过测定树干径向生长、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草本生物量变化、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植物降雨截持等,估计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及各层的生产力、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林分总生产力11.76t/hm2,其中乔木层占75.2%,草本层占24.8%;在整个生长期内,林分生产力各月的分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林分总蒸散量为433.9mm,其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包括土壤蒸发)耗水各约占一半,分别为总蒸散的50.5%和49.5%;林分蒸散在生长季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整个生长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1g/kg,其中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4g/kg,草本层水分利用效率为1.36g/kg;其季节变化与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相类似,说明乔木层对于华北落叶松林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