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5篇
  免费   775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林业   2606篇
农学   448篇
基础科学   35篇
  1026篇
综合类   3141篇
农作物   340篇
水产渔业   1331篇
畜牧兽医   893篇
园艺   368篇
植物保护   90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74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31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482篇
  2013年   620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714篇
  2010年   602篇
  2009年   585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89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4年-2018年, 对海南省蔬菜根结线虫病害进行了田间随机采样调查和病原种类分子鉴定?结果显示, 蔬菜根结线虫病在海南18市县均有发生, 且大部分旱田连作地块病株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对采集的295份根结线虫样本种类进行了分子鉴定, 共鉴定出象耳豆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3种病原种?其中, 象耳豆根结线虫单一检出率达到62.37%, 南方根结线虫单一检出率为23.39%, 爪哇根结线虫的检出率仅为5.76%, 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复合侵染检出率为8.47%?除五指山市样本以外, 海南其余17市县样本均检测到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为害?本研究显示象耳豆根结线虫为海南省蔬菜上的优势病原根结线虫种类, 该结果对指导品种布局?制定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为绿色防控蛴螬,于2006-2018年秋作物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调查河南省漯河市5个区县不同茬口秋作物田内金龟子幼虫种类、虫口密度以及主要秋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内设置1台黑光灯,监测金龟子成虫的上灯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2006-2018年,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平均密度由2006年的2.06头/m2下降到2018年的1.01头/m2,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94.12%下降到2018年的38.37%;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幼虫平均密度由2006年的0.06头/m2上升到2018年的1.59头/m2,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61%增加到2018年的60.46%,表明金龟子幼虫优势种由铜绿丽金龟变为暗黑鳃金龟。灯下金龟子成虫种类和数量变化与金龟子幼虫变化趋势相同。暗黑鳃金龟幼虫密度与玉米种植面积、红薯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和-0.690,暗黑鳃金龟幼虫密度与大豆种植面积、花生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657,表明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红薯种植面积减少,是暗黑鳃金龟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放牧是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而又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放牧中的家畜家禽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不同强度的放牧对地下土壤与地上植被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年来放牧对地下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容重、有机碳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植被多样性及草群成分的影响等,旨在为今后家畜放牧行为研究以及放牧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为揭示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通过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测定,对其植物群落13个优势种78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不显著,种间联结不紧密,说明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不很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退化风险;多数原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主要位置,同时也出现少数非原生优势种优势明显,有逐渐取代典型原生优势种的逆行演替趋势,这是由于人类频繁的旅游扰动所致。因此,应当合理的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与游客数量,保持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维持,以持续高效的维持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的经济及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05.
记述了裂脖跳小蜂属1新种--韩氏裂脖跳小蜂(Rhopus hanni Zu&Li, sp. nov.),1中国新记录种--硫磺裂脖跳小蜂(Rhopus sulphureus(Westwood,1837))。对新种及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成虫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黑果枸杞、沙冬青、沙蒿、霸王4种荒漠植物的种子生理特征以及沙埋深度(0、1、2、3、4、5 cm)对4种荒漠植物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萌发率与其重量、含水量、形状及活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体积较小的黑果枸杞、沙蒿萌发率与种子重量、含水量、形状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与种子活性负相关。随着沙埋深度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延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及根冠比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苗生长方面,黑果枸杞和沙蒿分别适宜于1~2、0~1 cm的浅层沙埋,均在沙埋深度5 cm时种子几乎不萌发;沙冬青、霸王则适宜于3~4 cm较深层沙埋,在沙埋0 cm时均不萌发。此外,在荒漠区采用这4种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时,除考虑种子自身性状外,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沙埋、降雨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107.
葛瑶    王振锡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74-81
为研究天山云杉林冠层特征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的4个龄级的林分(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冠层分析仪获得的冠层结构特征和林下光环境指数等野外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4个龄级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冠层结构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龄级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且随着林分的生长和更新,天山云杉林呈现林冠开度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增大、林下光辐射均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减小的趋势;典型模型表明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起到主要作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次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林下辐射中,林下总辐射对林内光环境起主要作用;相比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更大,其中林冠开度和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总辐射、林下直射辐射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8.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存在于整个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一旦积累过多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但是适度的氧化胁迫有利于果实成熟。本文对活性氧影响果实成熟的生理机制,活性氧与激素互作调控果实成熟的机理,活性氧调控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以及活性氧与钙离子调控采后果实后熟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旨在通过总结活性氧直接或间接调控果实衰老成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利用活性氧调控果实成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以2011年和2017的森林调查成果化数据为基础,依据不同优势树种组,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从组成结构、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和空间分布4方面分析2011年和2017年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了654.08 hm2;森林优势树种数量从15种增加至30种;景观面积(CA)最大的均为阔叶混交树种组,增加了1286.33hm2;斑块平均大小(MpS)最大的均为阔叶混交树种组,增加了471.80 hm2;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指数(AWMSI)和面积加权的平均分形指数(AWMPFD)最大值均为阔叶混交树种组;景观斑块边缘密度(ED)最大值均为阔叶混交树种组;阔叶混交树种组的平均最小距离(ENN)减少。从2011年2017年研究区的主要优势树种组阔叶混交树种组得以保护,这与人为干扰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