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8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59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17篇
  217篇
综合类   617篇
农作物   68篇
水产渔业   75篇
畜牧兽医   369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为探讨温度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影响,以‘大黄菇娘’毛酸浆品种为试验对象,在花芽分化期分别设置27℃/20℃(CK)、23℃/16℃(T1)、31℃/24℃(T2)和35℃/28℃(T3)4个不同温度处理,研究毛酸浆花芽的形态分化过程变化及花芽分化进程中内源激素、碳水化合物、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T1)和CK处理条件下,毛酸浆花芽分化进程基本相同;而高温处理(T2和T3)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较CK处理提前,且在5L期花芽分化已达50%及以上,高温处理下的萼片原基分化不能形成闭合的套状结构,后期表现为果实裸露在宿存花萼的外部;CK和T1处理的果实均是正常果,但高温处理下畸形果比例达到50%以上。不同处理在3L期全氮含量表现为T3<T2<CK<T1,且T2和T3处理在3L期的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降低30.7%和40.1%。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3L期达到最高值时表现为T3>T2>CK>T1。高温处理下的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并且在4L期SOD活性分别比CK处理提高24.5%和25.9%。高温处理下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现为T3>T2>CK。随着分化进程,高温处理下ABA、IAA、ZR和GA3含量在3L期达到最高值,而低温和CK处理在4L期才达到最高值;其中在3L期,T2和T3处理IAA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31.5%和62.5%,GA3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107.4%和87.9%,T2和T3处理的ABA/IAA、ZR/IAA比值均低于CK处理;在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T1处理的ABA/GA3比值高于其他3个处理,与CK相比提高24.1%~37.8%。CK条件下,毛酸浆在3L期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和果糖,其中可溶性糖分别比T1、T2、T3处理提高75.8%、33.6%、16.8%。综上可知,不同温度处理会影响毛酸浆的花芽分化,高温能够促进激素合成,影响氮含量和可溶性糖、果糖的积累,调控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毛酸浆的花芽分化,但会导致畸形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912.
为选择合适的富硒魔芋干燥技术,通过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 eclairage,CIE)色度学系统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的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有显著影响。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葡甘聚糖颜色影响程度递减,真空冷冻干燥前后魔芋的总体色差(ΔE*)最小,为3.826 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最大程度保持富硒魔芋颜色;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含量依次增多,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的葡甘聚糖含量达到54.8%;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依次减少,自然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分别达到1.651 μg·g-1和1.365 μg·g-1,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无机硒含量最多,为0.396 μg·g-1。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可以减小干燥前后富硒魔芋颜色变化,提高干燥后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和无机硒含量。  相似文献   
913.
以季节性冻融期系列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探求不同水肥耦合下非饱和冻融土壤介质中含水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封冻前N_0W_0含水率较灌水地块低。快速冻结阶段水分运移主要受冻结作用形成的附加基质势驱动,土壤聚墒区为20~50 cm,N_(500)W_(750)和N_(300)W_(375)处理峰值聚墒量高于其他处理。稳定冻结期土壤聚墒区范围延伸至60 cm处,含水率峰值下移至50 cm,由大到小为:N_(300)W_(750)、N_(300)W_(375)、N_(500)W_(750)、N_0W_0、N_(500)W_(375)、N_(100)W_(750)、N_(100)W_(375)。解冻后N_(300)和N_(500)地块0~60 cm土层略高于自然储水量;封冻前后表土层(0~20 cm)灌溉效应衰减随深度增加而延迟。N_(500)W_(750)和N_(300)W_(375)地块10~20 cm冻结含水峰值呈现时间比N_0W_0提前7 d。灌水后30~40 cm含水率峰值高于N_0W_0,冻结聚墒峰值出现时间随肥量的增加而缩短,消融期N_(500)W_(750)和N_(300)W_(375)处理对水分的吸持作用更强。N_(300)W_(750)和N_(300)W_(375)处理50~60 cm的含水率峰值较高,消融期增幅最为明显,分别为2.00%和0.9%。冻融期各处理土壤含水率与N_0W_0绝对关联度整体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水氮量组合对冻融期0~60 cm含水率时程动态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914.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15.
为探究薄壳山核桃CiSULTR2.1基因功能及表达特征,以一年生薄壳山核桃实生苗为材料,利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CiSULTR2.1基因全长,利用RT-q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浓度硒酸盐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克隆得到1 902 bp的序列,经分析此序列属硫转运蛋白基因CiSULTR2.1全长开放阅读框的cDNA,编码633个氨基酸。CiSULTR2.1蛋白分子质量为68 943.37 Da,为疏水性的非分泌蛋白,无信号肽,结构稳定,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51.18%)、延伸链(12.64%)和无规则卷曲(31.28%)构成,包含硫转运蛋白典型的Sulfate-transp结构域(PF00916)和STAS结构域(PF01740)。RT-qPCR分析结果表明,CiSULTR2.1在薄壳山核桃幼苗根与叶中均有表达,40、80 μmol·L-1硒酸盐处理下,12 h出现表达高峰,此后表达量明显下降;而0.5 μmol·L-1硒酸盐处理下,CiSULTR2.1表达高峰出现时间延后至48 h。硒酸盐浓度过高时,CiSULTR2.1表达量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CiSULTR2.1基因能够快速响应40、80 μmol·L-1高浓度硒酸盐的诱导,而0.5 μmol·L-1低浓度硒酸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诱导其高表达。高浓度硒酸盐处理较长时间对植物产生毒性效应,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减少,硒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为薄壳山核桃CiSULTR2.1基因功能及硒吸收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6.
为明确栽培技术对不同稻作区稻谷硒含量的综合影响,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定量分析了施肥、灌溉、石灰施用等栽培措施对稻谷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间硒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氮磷钾肥能促进稻谷硒的积累;紫云英还田可明显增加稻谷硒含量,其增幅与紫云英的投入量显著正相关;其他有机肥对稻谷硒含量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间歇灌溉和湿润灌溉等节水管理和施用石灰可有效提高稻谷硒含量。不同水稻品种积累硒的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不受土壤硒含量影响。选用富硒水稻品种、紫云英还田、节水灌溉和适量施用石灰等栽培措施可以实现水稻天然富硒与高产的协同。  相似文献   
917.
将酿酒酵母、假丝酵母、嗜热链球菌分别接种到含不同硒浓度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测定各菌株的生物量及生物硒含量,筛选出生物硒合成能力强的菌株,并将其两两混合、最后完全混合培养,得到生物硒合成能力强的混合菌株。结果表明,3种菌株生物硒合成能力由弱到强分别为酿酒酵母(11.7533μg/mL)、嗜热链球菌(11.9890μg/mL)、假丝酵母(12.8973μg/mL);嗜热链球菌-酿酒酵母混合制备的复合菌株生物硒合成能力最强,生物硒含量最高达到15.8864μg/mL。  相似文献   
918.
919.
在水温18℃条件下,采用Korbor法按等对数间距使用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硒酸钠对规格为10、20、5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硒代蛋氨酸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0·639、0·741、0·795 mg/L;亚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275、0·299、0·324 mg/L;硒酸钠对10、20、50 g 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305、0·346、0·368 mg/L;3种硒化合物对3种规格刺参的急性毒性大小均为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研究表明,在富硒海参生产中,推荐使用硒代蛋氨酸作为硒源。  相似文献   
920.
产蛋母鸡血浆肝及蛋铁硒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 2 78日龄罗曼蛋鸡随机分成 3组 ,以含 2 5mgFe ,含 0 .2mgSe/kg日粮 (对照组 ) ,5 2 5mgFe,1.2mgSe/kg日粮(试验Ⅰ组 ) ,10 2 5mgFe,2 .2mgSe/kg日粮 (试验Ⅱ组 )饲喂 8周 ,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血浆铁硒含量、蛋黄铁硒含量、蛋白硒含量、肝铁硒含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相关性检验表明 ,日粮铁与血浆铁、蛋黄铁 ,血浆铁与蛋黄铁 ,日粮硒与血浆硒、蛋黄硒及蛋白硒 ,血浆硒与蛋黄硒及蛋白硒 ,均呈强正相关 ,P <0 .0 1。这些结果提示 ,通过高铁高日粮可以大幅度提高蛋中铁硒含量 ,产蛋母鸡是日粮中铁硒向蛋中转运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