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4篇
  17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71.
为了解豇豆轮纹病病原,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的方法,对采自海口、澄迈、定安、文昌、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五指山等10个市县的豇豆轮纹病病样,进行了病原鉴定和ITS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形态特征。其分生孢子梗褐色,数根丛生或单生,不分枝,直立或弯曲;分生孢子顶生,单生,倒棍棒形、圆柱形,正直或弯曲,褐色、淡橄榄色,具多个隔膜,顶部稍钝,基部有明显的脐。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的多条ITS序列相似性达99%以上;系统进化树上,全部分离物聚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遗传距离近,差异极小;与对照豇豆炭疽病菌在不同的进化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综合形态学和ITS分析,将豇豆轮纹病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研究结果为明确豇豆轮纹病病原遗传多样性、成灾机理和防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
豇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吸胀而未萌发的豇豆( Vigna unguiculata L. ) 种子检测不到多胺氧化酶(PAO) 活性, 直至萌发开始(吸胀后36 h) 才在胚芽、子叶和胚轴测到PAO 活性, 此后各部分的PAO 活性以不同速度增加, 而胚根一直没能检测到PAO 活性。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CHM) 吸胀处理可显著抑制萌发种子胚芽和子叶的PAO 活性, 同时强烈抑制种子的萌发; 核酸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 处理对豇豆胚芽和子叶的PAO活性以及种子萌发的影响则远不及CHM处理。豇豆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 胚芽和子叶的PAO 活性都明显高于光下。适宜浓度的腐胺和CuCl2 吸胀处理也可提高胚芽和子叶的PAO 活性。  相似文献   
73.
通过温度、光照、浸种时间及发芽床对3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豆种子萌发温度以15~25℃为最佳;阴暗条件比光照条件下萌发速度更快;浸种6~10 d可极显著地提高发芽数;发芽床以纸上和纸间为最佳.大豆种子萌发温度以20℃为最佳;阴暗条件比光照条件下萌发速度更快;浸种6 d可显著地提高发芽数;发芽床以黄壤土为最佳.豇豆种子萌发温度以15℃为最佳;浸种2~3 d可显著地提高发芽数,阴暗条件比光照条件下萌发速度更快,发芽床以黄壤土为最佳.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硅和根茬腐解液对豇豆耐连作障碍品种"ZN016"和不耐连作障碍品种"之豇28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根系质膜及液泡膜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腐解液明显抑制两个品种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这表明豇豆也存在明显的自毒作用。根茬腐解液胁迫下豇豆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胞间CO2浓度明显提高,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加硅可以明显改善上述指标。但在无根茬腐解液胁迫时,硅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添加根茬腐解液后,豇豆根系质膜和液泡膜的H -ATPase活性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加硅处理可以缓解根茬腐解液的自毒作用。不论是否添加根茬腐解液,加硅处理均可明显提高豇豆根系质膜和液泡膜的H -ATPase活性。  相似文献   
75.
普通大蓟马产卵选择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盘法对普通大蓟马的产卵选择性进行研究。二元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虫产卵时对豇豆嫩叶正面和反面的选择性没有差异,但喜欢在菜豆和花生嫩叶的正面产卵。以豇豆嫩叶反面、菜豆嫩叶正面和花生嫩叶正面供普通大蓟马产卵时,产卵选择性顺序为豇豆>菜豆=花生,近85%的卵产在豇豆嫩叶上。寄主植物叶表茸毛密度对普通大蓟马的产卵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目的】确定放线菌JXJ-0136的分类地位,分析其溶解不溶性磷的能力,在作物根际土壤定殖的情况及对蔬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蔬菜产量的影响,评价该菌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培养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菌株JXJ-0136的分类学地位;以白菜和豇豆为指示植物,采用琼脂平板法,研究该菌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栽培试验,研究菌株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测定栽培前后土壤总磷的含量,分析该菌对作物利用土壤磷效率的影响,并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该菌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采用液体纯培养方式,研究菌株对不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效率,分析其解磷机理。【结果】放线菌JXJ-0136在6—45℃、pH 4.0—13.0和0—4%(w/v)的盐浓度下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温度、pH和盐浓度分别约为28℃、p H 8.0和1%(w/v),在ISP2培养基上该菌气丝较发达,灰白色,孢子丝簇生,孢子长卵圆形;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S.somaliensis、S.hydrogenans、S.albidoflavus和S.daghestan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依次为97.98%、97.71%、97.30%、97.23%和97.03%,但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这些菌聚在不同分支上;该菌培养液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在0.2%—0.8%的剂量下,白菜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55%—12.61%、13.91%—53.03%和7.37%—51.92%,豇豆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4.71%—21.18%、3.60%—22.33%和2.37%—20.08%;田间栽培试验显示,该菌能够定殖于根际土壤,促进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当每穴施加5 m L该菌培养液,试验结束时,白菜和豇豆试验组的土壤总磷含量分别下降(23.56±2.65)%和(37.10±1.98)%,分别为对照组的(1.77±0.29)和(2.70±0.15)倍(P0.01),而白菜和豇豆的产量却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7.59±6.15)%和(70.29±5.15)%(P0.01);液体纯培养条件下接种培养5 d后,无机磷和有机磷培养基p H值由起始的7.0分别降至5.0和6.0,有效磷元素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73.94±0.94)和(7.12±0.28)mg(P0.01)。【结论】放线菌JXJ-0136是链霉菌属的成员,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种子的萌发率,增加幼苗株高和根长,并定殖于根际土壤中,增加土壤可溶性磷的含量,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效率,促进它们的生长,增加其产量,在微生物肥料研制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7.
78.
通过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老株更新套种豆角[Vigna unguiculata(L.)Walp.]的大棚试验,分析了土壤和番茄植株的养分含量以及产量、产值差异。结果表明,在豆角拉秧期,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含量比不套种豆角的分别提高了190.22%、59.62%,差异达显著水平。与不套种豆角相比,番茄套种豆角处理的番茄产量降低了10.33%,但差异不显著。不过由于豆角产量为11 415 kg/hm~2,套种豆角后增加的产值有12 270元/hm~2。所以番茄老株更新套种豆角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氮、钾含量,还可以提高产量、产值,增加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79.
 N fixed in 16 cultivars of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inoculated with effective Bradyrhizobium strains collected from the West African MIRCEN culture collection was measured by 15N isotope dilution technique. In all plant par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ntage of N derived from the atmosphere (%Ndfa) and the amount of Ndfa occurred between the cultivars. Ndoute variety exhibited the highest %Ndfa (74.33% in shoots; 60.90% in roots) and accumulated more fixed N (960 mg N plant–1 and 38 mg N plant–1 in shoots and root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is cultivar should be selected as the highest N-fixing cowpea cultivar. It also should be used in a breeding programme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ivars that could stimulate an intensive use of cowpea in many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in Africa with a view to maintaining soil fertility. Received: 14 June 1999  相似文献   
80.
以丰产2号豆角下胚轴、上胚轴、茎段、真叶和顶芽作外植体进行了豇豆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豇豆组织培养以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2.0 mg/L,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6-BA2.0 mg/L NAA 0.2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 6-BA 0.2 mg/L 2,4-D 2.0 mg/L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