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3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844篇
林业   199篇
农学   705篇
基础科学   153篇
  2417篇
综合类   2250篇
农作物   725篇
水产渔业   180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28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战健  邓科  张娣  孟博  周一帆  邓燕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6):1183-1190
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5、1、5、10 mmol/L 6个供氮水平开展水培试验,在苗期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氮浓度与累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2个品种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生物量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云蔗081609’根系生物量先于其地上部达到峰值,‘云蔗05-51’则相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达到最佳生长需要的供氮量分别为0.5、1 mmol/L,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生物量高于‘云蔗05-51’;(2)随供氮水平上升,2个品种的根系总长度和平均根直径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根表面积持续增加,比根长先升后降,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根直径和根表面积高于‘云蔗05-51’,比根长则低于‘云蔗05-51’;(3)2个品种植株氮浓度及累积量随供氮水平的升高总体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植株氮累积量高于‘云蔗05-51’;(4)随供氮水平的增加,2个品种的单位根长吸氮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则呈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均随供氮水平升高显著降低,在0.1~10 mmol/L范围内‘云蔗081609’单位根长的吸氮量高于‘云蔗05-51’,但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无差异。综上表明,‘云蔗081609’在苗期对氮的吸收量高于‘云蔗05-51’主要得益于更好的根系生长,苗期适宜需氮量低于‘云蔗05-51’。  相似文献   
92.
通过分析16个玉米品种在施氮(225 kg/hm2)和不施氮条件下的产量及其节氮潜力等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结果表明,两年中晋玉18、登海605、先玉335增产潜力在5%以上,节氮潜力为15.48%~18.39%(2018年)和14.26%~29.47%(2019年).根据供试品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的产量平均值作为分界...  相似文献   
93.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相似文献   
94.
冬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籽粒淀粉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鲁麦22和鲁麦14两个冬小麦品种旗中、倒二茎、籽粒糖含量及籽粒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15-20d出现高峰;茎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聚糖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含量亦出现在花后15-20d,而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呈下降趋势,花后20d至成熟期各器官糖含量与籽粒淀粉积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 225×10株·hm-2和375×1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 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株·hm-2,产量可达9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96.
不同肥料滴灌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和氮磷钾均施(NPK)4个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用量同NPK处理)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不同肥料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相较于磷钾肥,玉米对氮肥更敏感。N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整株氮磷吸收量均显著降低,其叶片钾含量、茎鞘磷含量极显著增加,导致叶片钾积累量、茎鞘磷积累量显著增加。P0和K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均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导致磷素和钾素吸收量显著降低。不施磷钾肥处理氮素从秸秆向子粒的转运受到限制,子粒含氮量下降,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滴灌条件下,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玉米养分吸收均衡、分配合理,物质生产和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栽培方式(农户习惯、高产高效、高产、保产增效)产量构成、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最高,为11 135.8 kg/hm2,较农户习惯增产112.7%.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成熟期后高产栽培方式下氮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磷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农户习惯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与转运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转运量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最大.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中钾的累积比例显著低于氮、磷,其钾转运贡献率比氮、磷转运贡献率高20%~200%.  相似文献   
98.
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 Urea)、海藻酸尿素(H Urea)、聚能网尿素(N Urea)、含锰尿素(Mn 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 Urea 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 Urea和Mn 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谢会雅  朱列书  赵松义 《作物研究》2007,21(1):22-23,27
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对湘东烟区烤烟干物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127.5kg的水平下,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到圆顶时分别为78.20,74.66和128.48g,相对增长量分别是不施氮处理的4.33,2.967和1.355倍,相对增长速度分别为2.060,1.819,2.198g/d,说明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在每公顷施127.5kg纯氮的条件下,撂烟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  相似文献   
100.
油菜籽粒中钾素积累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期测定甘蓝型双低油菜扬油6号籽粒的钾素含量,研究了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1)籽粒含钾率前期较高,随着籽粒的充实逐渐减小。(2)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R2=0.9963**~0.9981**)。(3)前期钾素积累的持续时间最长,约占55%;中期K素积累速率最大,积累量最大,所占比例也最大,均在50%以上,前期积累比例略少于40%,后期13%左右。(4)施用K肥籽粒K素积累时间和最终积累量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